◆揣廷余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印莊鄉馬家洼小學)
為了構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許多老師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成數學教學的重頭戲,“創設情境”成為我們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生動活潑、新穎有趣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有些教師為了片面追求狹隘的教學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學的初衷,降低了數學教學的實效。究竟如何來創設有效的情境呢?筆者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人的潛意識中總是把自己當作發現者,這種潛在的意識便是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一種內在的心理需要。但由于學生不可能根據自己愿望和需求去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所以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常常處于一種潛伏狀態。如何將這種潛伏狀態轉化為對學習起實際促進作用的活動狀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激發,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措施。在問題情境理念引領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能體現學習的趣味性,展示數學的魅力,從而達到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的效果。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動力。根據所授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特點,教師如果能在適當的時機,精心創設適合的問題情境,設置一系列需要學生主觀努力去解答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擴充自己的思維空間;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使其聰明才智得到發揮,潛力得到開發,素質得到提高。
“親其師,信其道。”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數學學習的保證。在課堂教學空間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多向交流,積極合作,主動探究,打破呆板的學習空間。其次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系上,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心聲”,以朋友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學生,使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較為開放的、張弛有度的教學氣氛。教師傾注其真情實感,數學問題情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學生的心理訴求,這樣的教學怎能不是輕負高效的呢?
許多老師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通過情境設計、媒體使用、活動組織、物質刺激等外在手段達成目標。這種“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暫、膚淺的。只有讓學生在思維沖突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身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持久、深刻。隨著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大,教師就不宜再采用直觀形象外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應提升情境創設的層面,要側重于有助于學生持續發展的如學會自主探究,學會合作交流,學會深層挖掘教材的情境創設,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學生,注重內心的體驗和情感的滿足,從內化角度觸動其自身的學習動力。因此,在創設情境的角度上,應變“外在化”為“內在化”,把學生對外在學習的興趣轉移到數學問題本身上。
《數學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感悟、有趣的教學情景,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有角的實物,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實物有什么共同點,并組織討論、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有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學完這節課后,又組織學生探索生活中角的運用及好處。比如,能收縮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師用圖示展現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種形狀的椅子呢?為什么?等等。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鞏固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然后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和現象,同時也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作為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活動平臺,情境不僅應給學生營造一種宜于學習的場景,而且要利于學生提出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實質就是激起學生強烈的思維活動,從而打開學生此起彼伏的思維閘門,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擦出火花,促使學生深刻思辨,凸顯學生思維的生命活力。在充滿問題的情境中,教師要積極引導,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智慧調控學生對情境的思維走向,啟發學生提出富有關鍵性、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對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去提出、去探究、去解決。如在教學“平均分”時,教材上創設了一個“春游”的現實情境:學生準備及分發各種食品和水果,但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盡快地落到這樣的數學問題上來,如“總數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還有沒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討論“春游應該準備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應該注意什么”等與數學內容無關的生活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