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占云
(河北省隆堯縣魏莊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提倡自主學習,學生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就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應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創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控制下,有序地進行的,“老師牽著學生走”。而在探究學習中,“老師圍著學生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諧的課堂氛圍顯得尤為重要。而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關鍵是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要抓好課堂質量,教師首先要備好課。這不但要備好教材、備教法,還要備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訂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做了詳細的記錄。每一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
課堂里精講、精練,并且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節課上,教師都充分考慮每一層次的學生需求和學習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創造平等的參與學習的機會,才能使每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主學習,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比如,在課堂創設問題時,教師應該把問題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問,或者讓一些對數學較困難的學生多點啟發,讓學生置身于問題之中。充分發揮主體性,親身參與體驗。而學生有所發現、領悟時,就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課堂練習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環節。學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學生對例題是否掌握,也是通過課堂練習體現出來的。因此,教師在創設課堂練習時,盡量讓學生到黑板去演算。盡可能地照顧到一些后進生,這樣教師還可以在旁幫助學生分析解題思路,指導計算過程;或采取“一幫一”的方法,讓優生、后進生分為一組,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小組討論后集體訂正,這樣也可以照顧到后進生的成績。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民主的。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心靈、思維得到充分的解放,從而喚醒了學生的自我意識,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倡導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要想實施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創設問題情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和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把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通過巧妙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例如,在教學加法應用題時,筆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畫面,問一共有幾只兔子。看到這個有趣的畫面,學生就極其自然地進入情境,加上他們細心地觀察、饒有興趣地討論,有了多種結果:一種是左邊的8只兔子加上右邊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種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學生還發現:看見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見眼睛的6只;彎耳朵的加上不彎耳朵的;看見尾巴的加上看不見尾巴的。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參與著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通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積極地思考。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如教學《認識角》這一課,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的活動,直觀感知“角”。“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教師提供給學生好多的材料,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做出”角”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長短不同的細木棒做邊,4人一個小組合作制作“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要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通過這樣的活動,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還啟迪了思維發展,達到了數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盡量為學生創造一些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操作實踐中理解掌握新知,提高技能。
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由“學會”變為“ 會學”,并由“會學”變為“樂學、善學”。在樂學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內在的主動學習動機,從而把學習轉化成為自身的自覺自愿的行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教計算題時,可以引導學生提煉出“四步法”:一看,即看清運算符號和數的特點;二想,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四則混合運算);三算,即按想好的方法、思路進行計算;四查,即進行檢查和驗算。在學習了“四步法”后,學生計算的能力有所提高,逐步做到“準確、迅速、靈活”,學生由于學習得法而嘗到了甜頭,有了成功的體驗,才會消除怕受挫的心理,從而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因此,教師要從小處著眼,從一道題、從一節課入手,引導學生探索、總結學習方法,真正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要適時有效也幫助和引導,并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加以解決,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數學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生動活潑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