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秋 劉志軍
(吉林省洮南市第二小學)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要想真正獲得語文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對語文知識的情感和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自發性學習,增強主動探索的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有利于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列寧曾說過:“沒有人類的感情,從來就不會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類對于真理的追求”。是的,情感是一種推動人們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動力,它對于兒童的成長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果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明確目的,全身心地投入,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那么這種自己當家作主的學習態度,才是獲得語文能力的真正動力。
首先,學生要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樹木,自然風光,人情冷暖,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等都應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只要帶著對生活的濃濃的關愛,那么,你所閱讀的一切書籍讀物的內容,就都會打上你對生活理解的烙印,語文知識就會在你的頭腦中內化為自己的獨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情趣。讀書,是增加語文底蘊,豐富頭腦“內存”的重要途徑。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的同學看小說會廢寢忘食,閱讀有趣的書時興趣盎然,都是因為“樂此”,才“不?!?。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它能極大地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增加快樂的情緒。對閱讀而言,興趣可以激勵讀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閱讀的效率。在興趣濃厚的情況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識最容易,記憶東西最牢固,思維最活躍、最敏捷。低年級學生可以向他們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年級閱讀《淘氣包馬小跳》《綠野仙蹤》……高年級閱讀《愛的教育》《三國演義》……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記得,我在教學《比力氣》一課時,阿凡提和大力士比誰的力氣大,阿凡提用智慧戰勝了大力士。由此,我想到了《桃園三結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在一幅漫畫里,畫了他們用比力氣來確定誰是老大,張飛扔的是羽毛,關羽扔的是樹枝,劉備拿的是石頭,結果劉備第一,關羽第二,張飛第三。當然,這只是一種人們在漫畫中的想象,但我覺得很有趣,就給學生講了這個故事。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接著,我又向學生簡單介紹了《三國演義》,并告訴他們,還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三英戰呂布》……同學們聽了異常興奮,當天回家,有很多同學就向家長索要這本書。我班顏宏宇逼著爸爸馬上到書店給他買了這本書,回去一口氣就讀了很多故事。培養閱讀能力未必一定要從讀名著開始,只要是內容健康的、積極的,富有知識性與啟發性,那么完全可以從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書籍入手,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培養情感的過程是一個意志磨練的過程,當我們“樂其學”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就變成了習慣。如何養成好習慣呢?習慣在沒有養成的時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強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訓練,不靠別人教導。學習語文不再只是聽講、作筆記和寫作文那樣枯燥乏味的機械重復,而應是自覺的、有興趣,能動的慣性運動。
1.養成熟讀精思的習慣。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痹S多著名的作家能寫出不朽的文學作品,閃耀著思想的光輝,煥發出獨具一格的魅力,無不是讀書深入思考的結果。魯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蘊,絕不是某個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得益于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層次的思索,從而迸發出無數不朽的篇章。毛澤東的“四勤”學習法中的第三勤說的就是“勤想”,就是主張“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多思、善思”,“不盡信書”。
2.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閱讀習慣。就是自己動手動腦,主動獲取知識。在課堂上,學生要學會跟隨老師的講解,對重點語句及文章結構內容作點評,把教師講解中的關鍵語言簡意賅地記在相應的位置上,可記難認字的音,難解詞的義,關鍵句的作用,還要做一些簡單的評點,這對培養自己良好的讀書習慣、訓練深刻的思維方法很有好處。例如,學習《在夏天里成長》揭示主旨的句子:“我們在夏天里成長”,可在旁邊批注“我們在不斷的學習、生活中長大”等語,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不僅在課內,在課堂以外讀書也應保持這樣的好習慣。若把“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良好習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定會獲益匪淺。
3.養成“博聞強記”,多背誦積累的習慣。背誦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北痴b能使我們更熟悉文言詩句,增強語感,增強感悟能力,積累文學素養。每學期我會讓學生背誦20 篇古詩詞,遇到精彩片段或文章要求學生誦讀,并根據不同年級背誦一些特色積累,如一年級背誦《弟子規》,二年級背誦《三字經》……這些背誦的知識,猶如儲存在頭腦倉庫中的豐富物質,一但應用時便猶如源頭活水般涓涓涌來,就不會產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
4.養成讀書和寫作相伴的習慣。許多同學常常是把學習語文課文和學習寫作當作兩回事,導致課文、作文“兩張皮”哪個都不得要領。殊不知,許多課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寫作中難得的極好范文。若能養成常寫讀書心得、隨筆等習慣,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讀書與寫作的珠聯璧合,融會貫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饑似渴地讀書,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筆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閃爍著深邃的思想和洋溢著文學才華的文章,經常是在讀書與寫作相伴中誕生的??梢?,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我教的一年級學生,我讓他們讀《格林童話》和《一千零一夜》,讀后,讓他們寫文章的主要內容,故事說明的道理,還要摘錄一些精彩詞句段。開始,學生寫起來很費勁,但經過一學期的堅持,如今,孩子們已經養成了讀書后寫筆記的習慣,并且寫起來輕松愉悅。我想,長此堅持下去,一定會下筆千言。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將以上兩種方法廣泛地應用于每一篇課文的教授中。學生的閱讀量大了,自主研究的興趣提高了,想問題的深度也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