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憶
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一批又一批的援疆教師先后來到十師一八三團進行支教,這些支教老師用愛心和真情博得了團場師生的好評。
“多米諾骨牌倒下的時候什么變了?”
“老師是高度,高度變小,速度變快了。”
“速度變快那消耗的一定是什么?”
“減少的是重力勢能,速度變快得到動能。”
隨著中考的日益臨近,負責8年級物理的援疆教師周洪帥,利用休息時間給學生“加餐”。36歲的周洪帥在黑龍江農墾總局牡丹江管理局中學就是一名物理骨干老師,可剛開始授課他就發現了一個教學難題。“來了以后發現這邊班額很大,班級里還有不少少數民族的孩子,他們普遍對學習物理的興趣不是很濃,然后我采用了一些小方法,小策略。”
周洪帥的小策略就是講故事,做游戲,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中學習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哈薩克族學生葉爾蘭·巴斯塔別克就是在周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下,開始喜歡學習物理。
“周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有趣,他經常自己做一些道具在課堂上給我們做游戲,其實這些游戲的原理就是物理知識,讓我覺得學物理是一門很輕松,很有趣的課程。”
在周老師的輔導下,葉爾蘭不僅物理成績提高了,生物和數學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葉爾蘭對即將到來的中考充滿了信心:“我現在要努力學習,爭取中考考個好成績”。
蘭娜是一位來自牡丹江管理局858農場的語文教師,剛來到團中學她就迅速擔當起了教學骨干,在教學工作中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色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上公開課、示范課、小組課研等形式,積極推行“綠色教育”理念。
“我想在我援疆的這段時間里,我要把我自己的教學理念,還有教學的方法教給孩子,讓他們在學習的態度上,學習的方法上,還有學習的習慣上,都能夠有所提高。”蘭娜在接受采訪時說。
作為班長的八年級學生朱林霞對蘭娜老師清新、愉快的教學方法感觸特別深:“上課感覺特別輕松,40分鐘的課就像上了一會一樣就結束了,同學們都意猶未盡,回到家里作業也都完成得很認真,班里的學習成績也開始往上升了。”
蘭娜的課堂隨時向學校的老師開放,她毫不隱瞞地將自己的教學觀點、教學方法講給當地的教師聽,使團場新、老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良好友善地交流,達到了優勢互補,推動了團場中學課堂教學改革。
教育援疆工作開展兩年來,一八三團通過教師支教、雙向交流,采取“一帶一”、“傳幫帶”等方式,將先進的教學和管理方式引入團場,團場教育“造血”功能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