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陽麗子 方翠琴
18年前,大學畢業的他沒有選擇燈火輝煌的家鄉城市,而是選擇來到了兵團這片熱土;18年來,在兵團這片土地上,他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將朝氣蓬勃的青春化作一份熱愛,融化在兵團肥沃的土地之中,繪出了人生“三彩火花”。 他就是現任二師二十四團六連黨支部書記的張彪,22歲走上工作崗位,如今已近四十不惑,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把他與團場建設緊密地“焊接”在一起。
矮小的個頭,黝黑的皮膚,炯炯有神的目光,嚴肅卻不失幽默風趣,這是職工群眾眼中張彪的模樣。1976年11月,張彪出生在甘肅酒泉,1998年大學畢業后來到了兵團這片熱土。初到二十四團時他被分配在六連擔任技術員,當時的六連土地鹽堿重,自然條件差,各項作物的產量在全團偏低。為了盡快地適應連隊的環境和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他每天早早起床,去熟悉連隊的條田分布、承包戶和農作物的長勢情況,調查各種病蟲害,常常是一天要走十幾公里路。短短兩個月的“勤學苦練”,張彪就掌握了單位作物的種植技術和全連所有地塊的特性。
“副連長進修學習那兩年,領導給我‘壓擔子’,不僅要主管技術工作,同時還充當副連長和工會主席的角色,技術指導、機車調配、生產事務安排、調解用工糾紛,還要開展勞動競賽,又兼保管,又忙又累,但確實又很好地鍛煉了我。”張彪提起在六連擔任七年技術員工作時感慨地說。在工作中多學多干,很快煉就了他獨擋一面的工作能力,在技術員崗位上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由于他的出類拔萃,團場給了他更寬廣的施展舞臺,2005年團黨委任命他為七連農業副連長,由于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在2006年3月由職工民主選舉為七連連長。在七連擔任連長6年間,將一個土地條件差、生產水平低、職均收入1.2萬元的連隊經營管理為生產總值翻兩番、職均收入4.3萬元、在全團農業連隊綜合站隊前三名的“先進單位”。由于成績突出,2009年被團黨委提拔為副科級連長,同時兼任七連黨支部書記。2012年2月,團黨委委以重任,將張彪調入全團土地條件最差、鹽堿最重、職均收入最低的六連擔任連長。
“我在‘師傅’的幫帶下學到了好多,能很快地融入工作角色,職工們也說我干得不錯,都是張書記為我想得周到,為我上好了第一課!”2013年在六連參加工作的大學生王亮說。
在擔任基層連隊領導時,張彪從不忘對年輕干部和大學生的鍛煉培養,希望他們能和自己一樣為建設兵團奉獻聰明才智。為了讓分配到單位的大學生能夠“呆得住、干得好、有前途”,張彪在抓好連隊工作的同時,從班子中精心選擇工作經驗豐富、綜合素質較好的干部對大學生干部的帶教結對,堅持“不怕你不會干,干了不怕你出錯”的育人原則,交任務、壓擔子,增強他們的工作責任感,使他們在鍛煉中成長,在成長中發展,對職工群眾公認、能力強、德才兼備、表現優秀的大學生,在條件成熟時將其推上連隊后備干部的崗位。2012年至2015年3月,六連就有年輕大學生干部2名,其中,一名擔任政治指導員,一名擔任連長。
六連土地土壤條件差,農作物產量低,職均收入低,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張彪在2014年年初了解到巴州東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繁育枸杞苗正在尋找基地,他立刻與該公司取得聯系,并通過組織職工代表大會和支部會議討論,由六連為該公司提供10座閑置大棚進行枸杞育苗,并組織職工在大棚中務工,在確保穩定收入的同時,幫助職工多元增收。2014年,巴州東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六連職工群眾發放的勞務費就達90萬元。
在張彪的引領下,根據六連的實際情況,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減糖增紅”,合理輪作倒茬,職工收入一年比一年提升。2014年年終兌現時一線職均收入1.7萬元,比上年遞增21%。在職工經營好現有土地的基礎上,鼓勵職工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大棚油桃、杏和藏獒、鴕鳥雞養殖等已成規模。一線收入加多元增收,2014年六連職均收入突破了4萬元。
在抓好連隊全盤工作的同時,張彪始終不忘關注生活困難的群眾。2014年8月,職工江禮健的妻子經醫院檢查患有腎結石,需要做手術,當時家中資金已全部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還差5000元,張彪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刻向團黨委申請由六連黨支部給他借款3000元,隨后又從私人存款中取出2000元幫江禮健渡過難關。退休黨員余耀忠的一雙兒女患有精神疾病,女兒是連隊的低保戶,僅靠老人微薄的退休工資和低保金,勉強維持基本生活和兩人的醫藥費,老人的兒子由于患病不愿踏出家門,一直未診斷疾病,張彪經過多次勸說,終于將老人的兒子帶到醫院做了疾病鑒定,并為他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
張彪在管理農業生產上是一把好手,在抓基層黨建工作上也非常出色,2014年獲得了師級“團場職工教育管理優秀干部”榮譽稱號,在今年二十四團開展的“講政治、守紀律、懂規矩”專項教育活動第一階段考評中,六連獲得了“優”的考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