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高級中學,寧夏 銀川 750004)
王維詩歌在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而對于王維詩歌的思想內容,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擾,很多人評價不高,甚至有人認為一無是處。現在還有一些人對其思想性持否定態度。如果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去反復研究、分析王維詩歌,你會發現有許多積極的、健康的內容。
祖國的山水不僅秀美壯麗,而且隨朝暮變化,四季時節輪換,變幻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于是在這如畫的土地上,謳歌祖國山水成了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產生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歌手”。他們靠文學藝術手法,以詩、詞、賦等形式謳歌美好的河山。王維也是這其中優秀的一個。王維在他的山水詩中盡情描繪祖國的山川風云、花鳥草木,留下許多不朽詩篇。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成就。試想,一個不愛祖國,不愛祖國山水的人,他怎么會寫出這么多、這么美的山水詩呢?只有對祖國滿懷深情愛意的人,才能觀察得如此細致,寫出如此讓人嘆為觀止的作品。我們今天的散文有很多都是寫山水的,如《長江三峽》《雨中登泰山》《漿燈影里的秦淮河》,我們都承認是歌頌祖國山水的篇章,那么王維的那一首首如畫的詩歌不也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懷嗎?還有一些人認為王維寄寓于山水是一種地主階級的閑情逸致,對這種觀點顯然是受"左"的思想影響。山水田園詩以及反映這一主題的文學形式,都是作者借描寫自然風光,抒發作者對祖國山水的一種愛戀。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一種熱愛祖國的表現。再者,不僅我們的許多文藝工作者,而且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了許多歌頌祖國山水的詩篇。如朱德的《游越秀公園》《上東山》《登南高峰》,我們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尚且如此,我們又怎能苛求古人呢?
王維(?~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后因其父遷居,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授職,因此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隱居的主要原因是賞識并提拔他的詩人政治家張九齡被罷相,奸臣李林甫上臺,忠臣良將被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他的政治理想也成為泡影。使他感覺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歡,恐遭負時累”(《贈從弟司庫員外絿》),就開始了他“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的亦官亦隱的生活。評論界有的人因此將他詩歌內容多與“佛老哲學”“麻木不仁”聯系在一起。其實,王維的有些詩還流露出積極向上的精神寄托。如《春中天園作》: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楊,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舊巢,舊人看新歷。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這首詩詩人只是平靜地描述“斑鳩”“歸燕”的鳴聲,村邊潔白的杏花,以及“持斧”“荷鋤”的農人。人的活動也是零星的,畫面并不熱鬧的,恰是一幅設色淡雅的田園水墨畫,始終沒有渲染春天的姹紫嫣紅,卻成功表現了春天的到來。詩人捕捉到的是早春的景象,詩中無論是人和物,都充滿了希望和憧憬,共同營造出濃濃的春天的氣息。《山居秋暝》描繪了這樣的景象:在初秋的夜晚,山雨初霽,空氣清新,樹木繁茂,景色迷人。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潺潺作響。竹林里傳來了洗衣姑娘們的陣陣歡歌笑語,蓮葉動處是漁人劃著船兒回家了……物芳而明志潔,人和而望政通,這首詩通篇都是比興,詩人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美。再如《新睛野望》描寫雨后清新空曠的原野,河水波光粼粼,青山秀麗挺拔,農民們全家出動忙碌于田園之間。詩的基調同樣是明朗健康的,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然、迷戀田園、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白石灘》《漢江臨泛》《送梓州李使君》《田園樂》(其六)等作品都體現了作者積極的精神寄托。再者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與世俗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得多。
王維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而且是一名志趣高潔,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知識分子,在惡勢力的面前,他不能不抗議。但是作為一名軟弱內向的知識分子,他不可能去大聲疾呼,或奮起抗爭,只好采取了一種消極不合作的方式,以表達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如《歸嵩山作》:
青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飛鳥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首聯描寫青川如帶盤旋迂曲,車馬悠閑地行駛在路上。頷聯兩句移情及物,把“流水”“暮禽”擬人化,寫“水”“鳥”有情,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心情的悠然自得借途中風景自然表現。同時“流水”一去不返,表示自己歸隱的堅決態度。暮禽句則包含“鳥倦飛而知返”,流露出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是詩人歸隱途中看到的荒涼黯淡的景象,這些景物描寫,正反映了詩人感情的波動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句則表示歸隱后作者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體現的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度。再如《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禮,漁歌入浦深。
這首詩首聯“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是無奈憤懣之語。如前所述,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然而不久李林甫左右朝政,政治局面日趨黑暗,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它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那就只好無奈放棄吧。“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矛盾苦悶的反應。既然自己沒有經邦治國之才,無法改變黑暗現實,政治上已無路可走,那就只好脫離“樊籠”“復得返自然”了。“空知返舊林”的“空”有“徒然”的意思。作者理想落空,無可奈何只能如此。王維是個內向軟弱而又志向高潔的知識分子,沒有力量與外界的黑暗現實抗爭,那就只好獨善其身,在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我們能夠觸摸得到。“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作者要與“清風”“明月”為伴,徜徉于松林,彈琴吟詩過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聯系上面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這本身就含有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與否定。只不過這種情緒不像陶淵明來的那么熱烈,那么率真。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以不答作答:你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駛向河浦的深處了。這里的“漁歌”,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辭。暗示朋友,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正是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消極抗議。再如《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第二聯的“不得意”三個字是有深意的,不僅交代了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了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另外還有一些詩,如《歸嵩山作》《孟城土幻》《漆園》等也反映了這種思想。在《辛夷塢》詩中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境的寂寞感。那“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的感慨,雖沒有直接說出來,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當然,由于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早年喜歡佛教,在他的后期隱居生活中,寫出了一些闡釋佛教思想的詩,這是王維的思想局限。在晚年的時候,對安史之亂也沒有什么反應,更沒有反映人民的疾苦,這當然與他出生于地主階級家庭,是封建貴族有關。他是個封建士大夫,不接近人民,不了解人民疾苦,他不可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局限和他所處的那個階級的局限,這就造成了他的思想局限。當然,人無完人,我們不能苛求古人。
綜上所述,王維詩歌不僅在藝術形式上,而且在思想內容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山水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山水詩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學習王維詩歌的精華。對于豐富我們的文藝園地,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陶冶我們的情操都有積極的意義。
[1]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二)[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蕭滌非,等,撰.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3]葉式生.淺談王維山水詩的藝術特色[J].湘江文藝,19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