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瑞 孫英雋
(上海理工大學MBA 上海;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小企業也正在以空前強勁的勢頭快速發展,已逐漸成為了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發展勢如破竹的中小企業在融資問題上卻屢遭阻礙,現如今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性問題。
其實,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中小企業本身根基較淺,資本積累欠缺,抗風險能力較差,信用水平較低,又缺乏有效抵押物,這些自身的短板都是造成其融資難題的根本原因。加之,社會上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完善,銀行出于風險角度考慮,不敢對其開放信譽貸款,在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中一再強化風險控制,以至于多數貸款條件過于苛刻。正是這些內外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今天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尷尬局面。
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政府和各金融機構都在尋找解決途徑。特別是商業銀行,看到了中小企業客戶群體中潛在的巨大利潤,更有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占領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迫切愿望,所以打破自身業務流弊是商業銀行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首要任務。
近年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調,這一金融政策的實施,對各商業銀行的影響可謂巨大。另外,通貨膨脹壓力日增,銀行貸款收緊,為了盡量減少呆賬、壞賬,銀行對貸款的安全性重視程度倍增,這種情形下,風險性較高的中小企業往往成了惜貸、懼貸的對象,致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斷被加劇。據統計,目前中小企業貸款只占到商業銀行貸款總量的不到1/5。
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日益困難,內部融資能力又幾乎為零,迫于 短、頻、快 的融資需求,中小企業只能尋求民間借貸等非正規渠道。有需求就有市場,目前這種非正規渠道融資已經占到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很大比例,這對融資市場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機。
(1)缺乏中小企業業務專營機構。目前,多數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仍然分散在各分、支行,由于各分、支行發展步調不一,業務實力不均,不同分、支行之間業務發展極為不平衡。加之,由于支行設立較密集,之間業務存在交叉問題,業務開展容易出現極端:要么為了競爭而相互爭搶客戶,要么出現 三個和尚沒水吃 的尷尬情況。這些都是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中的病態體現,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在制度上缺乏一個有效的統領管理機構所致。所以,亟需設立一個中小企業業務專營機構將中小企業業務規范集中起來,既能規范管理,又能提高效率。
(2)信貸流程問題。目前多數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信貸流程仍然沿襲著與大企業類似的傳統方式,大多都是以銀行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為基礎設計的。為了盡可能地保證業務的安全性,每筆業務都需多人、多部門經手,經過客戶評級、額度授信之后方能支用。這就導致了業務辦理的周期往往較長。如此一來,風險控制的流程設置與小企業對信貸資金的時效性要求之間產生了必然的矛盾,也就導致了許多中小企業最終選擇利息高但手續快的民間借貸,從而嚴重制約了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發展。由于民間借貸的不正規性,風險長期疊加會埋下隱患,嚴重時還會爆發地域性的金融危機。所以,對于銀行而言,必須及時優化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流程。
(3)考核機制問題。很多商業銀行為了控制風險,對員工實行風險責任制考核,重約束、輕激勵,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激勵效果。一旦遭遇風險,對業務人員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輕則扣薪,重則辭退;即便沒有風險,貸款安全收回,業務人員也不會得到可觀的業績獎勵。這種考核機制下,業務人員的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在面對中小企業的較高風險性時,業務人員往往會望而卻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干事就不會干壞事的消極思想蔓延,員工工作積極性大打折扣,制約銀行的業務發展。只有設立正負激勵相結合的考核機制,才能有效協調好調動好業務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
(4)貸款擔保問題。目前,多數銀行仍采取以抵押擔保為主的擔保方式,擔保方式結構過于簡單,無形中為中小企業抬高了融資門檻。事實上,多數中小企業雖然有一定數量的資產投入,但擁有土地、廠房等不動產的占少數,多數只能提供專用的機器設備,而這又不能作為有效擔保物;擔保公司是很好的選擇,但高昂的擔保費與保證金對多數中小企業來講都在他們的承擔能力之外;第三方擔保是另一條解決途徑,擔保能力強的大企業往往不會為中小企業做擔保,而以中小企業作擔保的擔保能力又往往會受到質疑。所以,只有引入新的、適應中小企業實情的擔保方式,才能降低融資門檻。
(5)中小企業貸款品種問題。多數銀行的信貸產品相對傳統單一,需要企業提供抵、質押物,如前文所述,這恰恰是中小企業自身短板所在。事實上,對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企業來說,相對于短期融資,股權投資類和中長期融資需求更為迫切。調查結果顯示,多于75%的中小企業都有股權融資和中長期貸款等需求。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深入調查,結合企業需求,創新無擔保類、融資類等新的信貸產品,覆蓋更多的企業條件,才能受中小企業所歡迎。
(6)中小企業歧視。中小企業歧視,是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一個普遍的錯誤認識。現在,在一些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中仍然存在。實際上,隨著中小企業實力和貢獻力的急劇上升,中小企業在社會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雖然在自身條件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從其社會貢獻和發展前景看,在融資業務上更不應該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同于大企業的歧視。
以上是作者對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幾點粗淺看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銀行方面是關鍵。銀行方面有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迫切愿望,但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就要先把自身業務流程中的諸多弊病改掉,把中小企業融資的無形門檻消除,敞開大門將中小企業當成客人迎進來。同時,破解企業融資難問題,政府作為第三方,在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也要發揮好監督、保障作用,為銀行和中小企業創建一個信用、法制、公正、規范的融資環境,這是銀行和中小企業一切努力的必要條件。
1.劉在軍.商業銀行組織結構變革分析.商業時代,2012(1).
2.童明軍.銀行如何加強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經濟與管理,2012(2).
3.張溪怡.商業銀行如何控制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環渤海經濟瞭望,2012(2).
4.蔣彩霞.商業銀行信貸配給與企業規模關系研究.經濟論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