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璽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湖北·武漢 430073)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不斷加快我國的城鎮化步伐。實踐表明,城鎮化能夠充分發揮其城鄉經濟的網絡功能,以城帶鄉,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機制。但是需要我們深刻意識到的一點是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還不夠協調,區域不平衡以及城鄉不平衡的現象依然存在,而這些問題的存在無形中會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由此看來,解決城鎮化發展進程存在的問題已勢在必行。
當前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發展階段,各領域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時有發生,且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城鎮化的發展必然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因而促進城鎮化的發展也將會帶動我國經濟的增長。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也在加快,所謂的農村城鎮化是指農村中分散的人口、資本要素以及非農產業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向城鎮集中的過程。在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城鎮中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會不斷的向鄉村擴散與轉移,以此來加快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空間,不斷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
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態勢呈現出漸趨擴大之勢,而這一形勢的出現歸根到底是由于產品的供給制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城市地區,如此一來,農村中的公共產品收益很容易出現分配不平均或是產品短缺的現象。如若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態勢繼續呈現出擴大的態勢,那么我國城鄉的發展將會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中,無形中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下是一些學者對城鎮化經濟發展理論的分析。
劉易斯在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中提出了轉移勞動力理論的模式,此模式的主要內容指出:當前在發展中國家中存在兩種經濟部門,第一種是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經營的經濟部門,此種經濟部門的效率高、收益好;第二種是傳統型的經濟生產部門,此種經濟部門的生產方式比較陳舊、單一,但是這種經濟部門的勞動力豐富,且勞動報酬相對比較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農村中大量的剩余勞動人口向城鎮中的工業領域轉移,而城鎮中的工業部門在吸收大量勞動人口后,會不斷的擴大再生產,如此循環反復。在農村人口流向城鎮的過程中,伴隨著不僅是人口的轉移,同時也是勞動生產率與工業生產的再分配,在優化重組的過程中,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然而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長期的探索與實踐表明,我國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正比例以及長期動態均衡的關系,以下是對二者間關系的具體闡述。
我國的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具體表現在城鎮化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增長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不僅是城市的發展,更能夠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增長。相關的研究學者表述,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正比例關系具體體現在經濟的增長能夠提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二者間的正比例關系能夠用函數進行表示。通過對我國不同階段經濟增長狀況的研究,我們能夠發現經濟的增長對城鎮化的發展以及演變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到1984年間,我國經濟的增長使得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提高了1%,1985年到1995年我國經濟的增長使得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了1%,隨后1996年到2008年,經濟的增長對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同樣也是1%,由此看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不斷得到提高,二者之間呈現出正比例的關系。
長期的發展實踐表明,經濟的發展有助于促進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是直接的,其作用表現的不突出,表明中國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是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研究學者對中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多采用宏觀經濟學計量分析的檢驗分析法,對二者間的關系首先進行數據平穩性的檢驗。在進行分析檢驗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意識到很多宏觀經濟變量會隨著時間而發生一定的變動,因而會顯現的相對不平穩,這就決定了在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前,必須對單位根進行檢驗,以保證檢驗結果的科學性。學者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總結出中國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確確實實存在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Engle提出的E-G兩步法進行檢驗分析。
進入新時期,我國的社會經濟在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但是需要我們明確的一點是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而城鎮化對經濟的影響卻不是直接的。
我國經濟在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不同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是不同的,且存在較大的差別,第三產業的貢獻程度最小,人力資本次之,而人均物質資本的貢獻程度最大。實踐發展表明,我國城鎮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對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增加具有促進作用,且物質資本的帶動作用會明顯優于人力資本的帶動作用。出現此種現狀的原因是由于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且長期以來此種城鎮化發展模式一直存在,進而使得城鎮中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變。此外,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由于大量的農業人口轉為非農人口,卻不注重人口素質的提升,進而嚴重影響著我國城鎮中人口知識資本的積累。因而,我們能夠得出城鎮化進程中物質資本的帶動往往比人力資本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增長所受到的影響因素也越來越多,包括人力資本因素、物質資本因素以及知識資本因素等等。如若在分析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時,將以上這些影響因素視為變量,之后將回歸法逐步引入產出模型中,而且在分析過程中,我們還應對每個變量進行相應的檢驗,在不影響最終結果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的剔除一些影響小的變量。在選擇變量時,有可能會出現選擇不合理的情況,這就需要在檢驗的過程中,對相應的變量進行調整。如若對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進行分析,我們能夠得出人力資本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而其他的物質資本因素或產業因素等的影響相對比較小,對經濟影響因素有了基本認識后,便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
由上述內容,我們可知,經濟的增長能夠推動我國城鎮化的發展,但是反之則不是,盡管中國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存在必然的聯系,但是二者間的關系是正比例的關系,經濟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作用大,而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而城鎮化的發展也加快了我國物質資本的積累,為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增長奠定了基礎。但是,城鎮化卻對知識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推動作用不是很顯著,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知識資本的積累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我國必須采取有效的發展策略來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要想推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首先必須選擇合理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只有合適的城鎮發展模式才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還應在城鎮區域的發展中合理的配置資源,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有利的發展條件,從而為推動城鎮化提供轉型與升級的有利條件。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城市中的物質與文化也在逐步的向廣大農村地區傳播,城市會通過自身的輻射作用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與此同時農村中的廣大農民也會不斷接受城市中先進生活理念的影響,他們那種傳統的觀念會漸漸得到改變。城鎮化的推進,有助于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幫助廣大農民實現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時需要我們注意的一點是中國的城鎮化也有助于促進農村工業的集約以及產業化的經營,對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意義十分重大。目前,廣大的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城鎮化的發展,則能夠利用城市的輻射效應縮小城鄉間的差距,從而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工業對農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一定程度上講,工業反哺于農業,工業能夠為農業的發展積累物質財富以及提供技術上的支持,而需要我們明確的一點是這種支持往往是以工業為基礎的,是從國民經濟的剩余產品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支持農業的發展。而工業反哺農業的手段往往通過金融、價格機制、補貼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的形式實現。工業對農業生產的調控,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為推動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奠定基礎。
未來城鎮化的發展需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采取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模型。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我們還盡可能的促進資本、技術以及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突出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帶動作用,為實現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強調城鎮對鄉村帶動作用的同時,我們還應極力的促進城鎮功能的轉型與升級,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中國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是城鎮化的發展對經濟發展有著間接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新形勢下,我們應深刻意識到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對于這些影響因素我們應辯證的去看待,積極發揮有助于推進城鎮化的有利因素。
[1]陳耀,周洪霞.中國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理及其區域差異—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4,(12).
[2]劉建波.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協調度分析[J].濰坊學院學報,2014,(10).
[3]李妍,薛儉.中國城鎮化水平與經濟增長區域差異性分析[J].城市問題,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