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偉
(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4)
隨著公司注冊制及IPO再度進行,使得具有上市規模及資格的公司也與日俱增。同時,國家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證監會早在2007年就出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用以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及時性等要求。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過程進行了不真實的甚至是虛假信息披露,從而達到文過飾非的目的,最終使得公司的投資人(亦即股民)遭受不應有經濟損失。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虛假問題,是信息披露中較為嚴重的問題,我國證券監管層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注意到此類問題的嚴重性,并且有針對性的出臺了相應政策。然而,其在利益的驅使下,冒著被重罰的危險,仍然披露虛假信息,給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帶來很大的風險。分析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的動機可以看出,大致可分為幾個方面:一是為了融資或是再融資;二是避免被特殊處理或是被摘牌;三是借助虛假信息的披露操縱股價。現以萬福生科造假案為背景,具體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虛假財務信息進行融資的案例。萬福生科的“績優股”神話始于2008年,依靠做假賬,這家本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在上市前三年,虛增銷售收入累計4.6億元;上市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依然惡性不改,再度虛增收入2.8億和1.65億元。以此在創業板市場圈得4.2億元的巨額融資款。隨著其華麗肥皂泡被戳破,曾經的資本“藍籌”在上市前后的4年半間,剔除“水分”后的真實數字竟然是虧損94萬元。從此案例可以看出,該上市公司本就以會計造假起家,最終通過一系列的造假包裝、披露虛假信息使其能夠上市“圈錢”,達到其融資目的,已經嚴重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過程中的信息真實性是極為重要的。
目前國內一些上市公司信息公開的情況來看,各類公司信息的披露大都存在較為嚴重的滯后性。目前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及時性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不利的會計信息延遲披露,個別上市公司對應予以確認的賠款等預計負債延遲披露,虛增利潤、虛減負債,對涉及的未決訴訟、仲裁等信息延遲披露甚至不披露,以避免影響當期的財務狀況。現以ST科龍(000921)為例對上市公司未及時披露重大事項、信息披露存在誤導進行闡釋。海信科龍于2006年12月25日收到佛山市順德區技術創新及改造補貼和獎勵資金7000萬元,該筆收入對公司2006年經營業績扭虧構成實質影響。公司對此重大事項沒有及時履行公告義務,直到2007年3月方才披露。從該案例可以看出,該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未能及時公告已經即成事實的信息,使得本應是能扭虧的2006年,由于對補貼收入不進行及時的披露,從而使該公司股價受到較大的起浮,來滿足少數股票投資機構的利益。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筆者覺得出現問題的難點及要點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上市公司本身;另一個是上市公司所處的外部監管環境,解決了其中之一,信息披露過程中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1.公司大股東方面問題
上市公司大股東于其所占持股比例最高,在公司的經營、決策、人事任免等方面都具有絕對的話語權。然而,這種絕對的權利往往使得大股東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可以不受限制對信息加以利用而“趨利避害”,從而操縱公司各類重要信息的發布。
2.公司財務人員方面問題
上市公司所發布的信息,大多數與財務方面有關。少數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由于受雇于上市公司,因此在會計信息的處理方面必定會聽命于公司的要求,即使一些會計處理有悖于國家的會計法規,也只能聽之任之。另外,有些財務人員的由于業務素質及職業操守的問題,造就了上市公司虛假信息的形成。
3.公司監事會職能弱化問題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中監事會職能弱化已經成為大多數公司的通病。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沒有獨立資格,公正立場缺失;義務不明確、責權不分;公司監事成員的水平參差不齊等。由于監事會職能弱化,起不到公司經營方面應有的作用,是形成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的一個誘因。
1.信息披露問題處罰較輕
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有誤,就應該按照規定受到相應的懲罰。然而,就我國目前的相關法律來看,處罰的力度都相對較輕,不足于觸及上市公司及其主要經營者的內心深處,正所謂“犯罪成本”過低,使得虛假信息發布者在相關利益的有恃無恐的造假。
2.社會中介機構監督及參與度不足
注冊會計師,一般都是定期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雖然,注冊會計師的業務水平公認較高,但是定期審計也屬于會計監督中的事后監督,很難對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對發現違規問題進行及時處理,造成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出現及時性方面的問題
1.改革“大股東”問題
要發揮上市多元持股制的特點,用調整持股結構分散大股東的股權,從根本上削弱大股東對公司發布問題信息的權利,要嚴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規范控股股東的行為。
2.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作為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業務知識水平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應該具備正直的品質及良好的職業操守。不能因為是受雇于上市公司,便聽命其擺布,從而成為問題信息的幫兇,財務人員應該知道,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要受到國家法律懲罰的。財務人員要敢于對有悖于國家相關的財稅法規、政策的行為說不。
3.充分發揮公司監事會作用
要賦予公司監事會更大的監督權,使其做到“責、權、利”相對應。并且,監事會成員應該具備過硬的思想素質,要懂經營、會管理,要具備良好的財務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起到監督作用,將上市公司的問題信息消滅在萌芽之中。
1.加大對發布問題信息的處罰力度
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驅使下,發布一些問題信息。法律上就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對有問題的上市公司施以重罰,要打在其痛處,要讓造假者“傾家蕩產”。只有這樣,才可以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使得其他的上市公司不敢“越雷池半步”從而改善我國證券市場的環境。
2.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參與度
注冊會計師不應該拘泥于定期審計,能否借鑒內部審計中的持續性審計,從而形成對上市公司審計的一種慣例。另外,建議證券監管部門聘用、指定一些具備一定資質、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較為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進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審計、監督,以便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問題,使得虛假信息無處遁形。
上市公司在相關利益的驅使下,在信息披露出現相關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要解決其問題的難點及要點應從上市公司內部環境及外部監管環境兩方面抓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信息披露過程所出現的相關問題,從而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崔譯文.論我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D].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陳卓雷.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