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
(吉林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七條規定:“各單位應當定期將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核對,保證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及款項的實有數相符、會計賬簿記錄與會計憑證的有關內容相符、會計賬簿之間記錄相對應的記錄相符、會計賬簿記錄與會計報表的有關內容相符。”高校也遵行這一規定,定期將存款日記賬與銀行對賬單核對,月度終了根據未達賬項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具體做法是由對賬人員于每月月初通過計算機軟件設置的特定程序,將上月的銀行存款日記賬導入出納用戶的對賬系統,將借方(貸方)金額、支票號碼與完全相符的記錄核對處理;對單位和銀行支票號碼沒填或不符,對賬人員通過翻閱原始記賬憑證,將金額和支票號碼一致或金額和日期相同的記錄進一步手工對賬處理。最后,由于學校與銀行之間,由于結算憑證傳遞上的時間差異或其它原因,造成的一方已經入賬而另一方尚未入賬的款項形成了未達賬項。高校對賬人員要在學校賬面余額和銀行對賬單余額的基礎上,通過加減未達賬項,調整雙方余額產生銀行存款余額平衡表。
高校對賬工作對學校資金管理、資產安全、預防腐敗和學校的長遠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具體如下。
在對賬過程中,高校對賬人員通過賬賬核對、賬證核對、賬表核對,留下未達賬項,及時查明產生未達賬項的原因,分析學校資金在流出和流入過程中是否存在舞弊,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控制風險,避免截留、挪用資金和其它違法行為的產生。比如高校的出納人員私自向外轉款反映在未達賬項上是由學校的開戶銀行已付而學校未付,或出納人員將學校收的各類現金挪作他用反映在未達賬項上學校已收銀行未收,通過對賬工作都能及時發現。
一般情況下,高校不允許存在長期未達賬項,當月未達賬項次月必須處理完畢,對賬人員需要依據未達帳表追究每筆未達賬款尤其是長期未達賬項出現的原因、處理方式,并逐筆標注。通過高校對賬工作,能夠在源頭之上將高校資產損失的隱患防范于未然,進而能夠有效維護高校資產的安全和穩定。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高校科研項目的不斷增加,以及籌資渠道的多樣化,致使資金運用在財務管理中地位日益提高。通過對賬工作產生的余額調節表,高校管理層可以準確掌握學校每月的資金流量變化,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投資項目和負債金額,進而提升高校的資金周轉率和資金收益。
作為高校會計信息報告之一的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能夠給高校管理層制定戰略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依據,便于學校管理層將高校的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這不僅有利于高校教育發展各項戰略目標的實現,還能夠有效提升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競爭實力和綜合實力。
高校內部控制是指高等學校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度,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其目標主要包括:合理保證高等學校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從高校內部控制的目標來看,作為高校財務核算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高校對賬工作,其實際工作意義與內部控制目標一致。重視對賬工作、加強對未達賬項產生的原因和處理結果跟蹤和監督,有利于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高校科研項目的不斷增加,高校核算的資金量逐年攀升,高校財務管理的風險也在加大。2004年國家審計署對教育部直屬18家高校進行專項審計,查出違規收費8.68億元,同時還查出很多其它問題:存在未入賬收入及坐收坐支現象,科研課題經費管理不規范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雖有高校建有內部控制制度,但不落實,不考核,形同虛設,單位經濟活動及會計工作本身處于內部會計控制無力狀態,致使大量違紀現象發生。作為內部控制制度的鏈條中重要一環,高校對賬工作內部控制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各高校一般都遵行和實施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對高校的要求和制度,比如:《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高等學校財務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關于清理檢查直屬高校資金往來情況,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安全的通知》、《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直屬高校資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以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等。高校自身并未公開制定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有的高校制定了一些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不能完全體現高校的自身特點,更鮮有對高校對賬等具體業務的內部控制原則、方法及其實施的保障措施。
按照內部控制系統要求關鍵崗位應由專門的人員和崗位來完成,由于高校對賬工作是對學校資金收入和支出的檢查、復核,所以高校從事對賬工作的人員必須與其它崗位相分離,尤其不能兼做出納和制單,才能保證對賬工作真正能夠制約和監督出納人員、制單人員的相關工作。許多高校由于人員緊張,沒有嚴格按照內部控制要求進行崗位分離,高校的對賬工作由出納人員或核算人員承擔,從而造成了高校內部控制的缺失。
有些高校的管理者只注重大額資金的審批、招標采購的監管,不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整體建設和實施;有些高校雖有較為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也履行“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簽批制度,但主管財務的領導由于工作繁忙,大多只審查對“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對賬結果,并未對未達賬項及形成的原因及處理結果予以高度重視,而問題往往存在于銀行對賬過程中,這就使得學校的內部會計控制沒有落到實處。
《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基本制度》第五十九條“外部賬務核對”規定,銀行要“按月向開戶單位發送余額對賬單,由開戶單位填列余額和未達賬項,并加蓋預留印鑒返回,對賬回單中如有未達賬項,應及時查明原因。”并“在必要時,可與開戶單位進行面對面對賬。”目前,銀行只是按月定期發送余額對賬單,并要求開戶單位加蓋預留印鑒返回,對未達賬項敷衍了事,并沒有重視并調查原因,更別提面對面對賬了。因此,銀行對開戶單位的對賬過程無法進行有效監督,也無法保證對賬結果的真實性。其次,高等學校的審計部門由于其自身地位及人員配備的局限性,也不能對高校賬賬核對、賬實核對、賬卡核對進行全方位審計。以上兩方面是高校對賬工作缺乏體制外環境的監督的主要原因。
針對高校對賬工作,要強化對賬崗位人員的懲罰和獎勵機制,在調動高校對賬工作人員積極性的同時,改善高校對賬崗的制度環境。這就需要建立與對賬工作息息相關的資金管理和資金使用績效評價制度,明確余額調節表的填制、審核及未達賬項的處理程序,完善資金內部控制制度。
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度能從相互制約的角度避免外部環境上給人舞弊的機會,以J校為例,2012年X月,對賬人員發現有筆未達賬,銀行已經支付12萬元,而學校核算系統沒有并沒有記錄。經查實是出納忙中出錯,對一筆結算業務做了兩次電匯。發現問題后,出納才聯系收款單位財務人員,將多匯款項追回。如果學校的對賬崗位由出納兼做,出納發現問題后很有可能私自更改未達賬項將此問題隱匿起來。所以,專人對賬、嚴格執行內部控制制度中的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度實屬必要。
人長期在某個崗位工作會熟知崗位流程的漏洞,有些人就會利用漏洞鉆空子,也有些人會因為熟知工作流程而產生懈怠心理或麻痹大意,反而容易產生差錯。因此,定期輪換崗位能夠實現各崗位間的相互制約,接任者可以監督制約前任的工作,以保證內部控制系統的目的順利實現。
對賬崗位不是一項單一、獨立的工作,它與核算各崗位包括審核制單、復核及銀行出納崗位的工作密切相關。因此,需要提高會計核算人員工作能力,把好會計核算關,避免出現內部串戶和記錯金額,做到事中控制。當然,高校對賬工作作為高校財務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它的工作范圍不單單是編制銀行余額調節表,還要保證每筆未達賬項的原因調查和正確處理,這就要求對賬人員不但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還要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
為改進和完善我國高校內部控制現狀,促進規范財務管理,對外加強與開戶銀行的溝通和交流,對內加強高校的內部審計力度。在審計過程中應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定期審計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原則,對財務具體工作從頭至尾檢查,不留死角。為保持審計結果的獨立性,學校還可以聘請校外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實地檢查,對未達賬項和余額調節表產生的原因逐筆分析,找出治理對策,以便能從根本上減少未達賬項。
為保障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順利推行,高校還需建立健全監督評價體系,由指定部門定期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根據執行內部控制制度情況“獎勤罰懶”,對嚴格執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對違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人員進行懲罰。
[1]周斌.我國高校內部會計控制現狀及其改進對策[J].教育財會研究,2008,(4).
[2]劉建群.高校內部會計控制現狀及其改進對策[J].會計之友,2009,(5).
[3]吳美璇.淺析高校對賬工作與資金內部控制體系建立[J].商業經濟,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