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友
(光山縣財政局 河南·信陽 465450)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是將環境控制、風險控制以及信息控制納入保障系統當中,以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履行情況進行內部監督。狹義的角度而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自我約束自我規范以應對各種風險,實現總體目標;廣義的角度而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與行政管理、財務系統相結合而構成組織管理結構,在政策的執行上、程序的編制以及應對措施上,以相互制約的方式實現。
1.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不以盈利為目的
行政事業單位屬于是社會公益性機構,其與企業單位的本質區別就在子,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通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社會之處成本,以獲得社會資源配置有緣,提高社會效益。
2.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可以提高管理服務效率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要根據管理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調整,基于管理需求的不同而考慮控制角度。從管理因素的角度而言,傳統的財務管理和審計管理已經難以滿足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需求,要提高管理服務效率,就要建立組織管理系統,將控制因素納入到系統中以實施整體性業務管理。
3.行政事業單位為非盈利性組織
行政事業單位作為非盈利組織,要強化管理職能,就要從目標的角度出發,對自身應履行的職責以定位,以做到貴權明晰,從而管理控制能力有所增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要以其運行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為前提條件,才能夠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以更好地完成社會目標。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缺陷可以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制度缺失,領導說了算一言堂"問題嚴重;第二,制度雖有,但不完善;第三,雖然制度完善,但是制度落地情形不容樂觀,很多制度缺乏實操性,或者是在日常活動中難以得到執行。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負責人一般是該單位的領導,缺少具體負責內部控制的部門和專職人員。有些有專門內部控制部門和專職人員的單位,其專業素質存在較大差異。
在部分單位的具體業務中,部分財務部門工作人員勝任能力不足,影響到了財務信息的質量和傳輸;在其他部門,存在職務制衡等機制難以實際得到執行情況:合同評審流于形式,甚至合同內容存在著大量矛盾,內部控制制度難以將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
一些單位或部門費用在預算期間內屢次出現調整;即使是預算內的費用,往往也缺少必要的審批環節,導致費用的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現公款消費的不良現象。同時,部分單位量入為出,缺乏成本費用的必要性分析,導致重復投資等現象的出現。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存在資產管理不規范現象,如,現金支票的領取沒有及時登記;存貨出庫時,出庫單與實物以及合同所規定的內容不符,可能會引起法律糾紛;另外,部分單位沒有對于存貨進行定期盤點,或者是缺少監盤人,導致存貨流失卻無法進行追索,并出現賬實不符的現象。
部分單位存在制度不健全,缺少系統而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而有些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過于理想化,在實施時候,難以落實,削弱了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度。
強化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就要完善制度,使各項管理工作的展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照經濟管理、計劃的落實情況以及單位效益進行可行性分析,編制預算。財務部分負責預算的制定,審計部分對于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所有的工作都通過相應的管理制度展開。總會計師的崗位制度確定之后,還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以使其形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中的一部分。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建立績效考核機制,以促進內部控制制度落實到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能夠規范會計核算以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建立內部控制負責人制度按照《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規定,單位負責人是單位財務與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負主要責任。
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內部控制人員的素質難以勝任其工作,特別是一些改制不完全的單位,會計甚至沒有從業資格。另外,在合同簽訂方面,部分單位既無法律部門或法律專員,也沒有聘請專職的律師,導致合同審核時,缺少法律專員的意見,對單位的合同簽訂造成了違法簽訂的風險。
因此,要根據單位會計、法律工作的特點設置合理的會計、法務崗位,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水平,做到按事設崗、按崗設人,職責分明,有效制衡,實現"執行-審核監督-審計"等崗位的有效分離。
另外,在提高勝任能力方面,單位應保證會計、法務等崗位設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證重大合同簽訂時,有專職的財務和法務人員參與并提出意見。同時,單位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培訓教育和后續教育,便會計人員知識和技能得到不斷更新、補充、拓展,適應職業發展的需求。同時,單位需要建立完善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法務流程,建立嚴格的內部稽核制度,確保會計信息真實:避免合同出現違法或違約風險,保證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實施。
預算化管理是現代財務管理的客觀要求,實行以預算為前提的管理模式,關鍵是建立一套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預算管理體制。具體包括,對單位的基本費用支出進行詳細分析,同時細化預算,并嚴格按照預算進行費用的支出和審核,專款專用,同時保存好原始憑證供內審審核,一旦出現需要調整預算的情形,必須得到上級領導的批準,并妥善保管好審批證據,以備外部審計在進行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時候使用。
行政事業單位要做到合理分配使用資金,并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就必須建立合理的內部控制體系,并嚴格執行相應的制度。具體的做法包括,不僅要對超出預算的費用進行嚴格的審核,預算內的大額資金的調動同樣需要領導審核方可支出,大筆的投資,需要經過民主集體決策方可實施,以避免“一言堂”、“拍腦袋”的情況的出現。
具體操作中,單位可建立分項管理制度:一是針對不同部門事務的管理,可以建立針對不同部門的經費審批制度和審批額度,權限等,提高制度的可行性,確保制度落地,二是針對綜合性事務的費用支出,如水費,電話費等費用的支出,可能涉及多個制度,應保持制度內容統一,不應出現權限和審批金額在不同的制度中出現矛盾的地方,以便加強管理,三是關于“三公經費”的管理制度,如公務接待、公車管理等,在“八項規定”的指導之下,單位應在制度層面確保經費的合理、科學、合法支出,同時應加強制度的執行力度。只有按照制度照章辦事,才能從源頭上堵住資源浪費,防止經費的“跑、冒、漏”。
[1]徐國強,朱字,李字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證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高娜,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3,(24).
[3]陳穎.淺析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相關問題及對策[J].財經界,2013,(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