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黑龍江省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在我國,“互聯網+”一詞源于2012年11月易觀國際集團董事長兼CEO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他指出,未來“互聯網+””公式是互聯網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產生的一種化學公式。2015年在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宣告“互聯網+”時代正式到來。作為出版業中的小眾——學術期刊,如何適應這種新形勢,擺脫囿境,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是亟需我們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以圖書館學專業期刊《圖書館建設》(以下簡稱《建設》)為例,探討學術期刊應努力的方向,以期為學術期刊發展提供新思路。
《建設》是由黑龍江省圖書館主辦的圖書館學專業學術期刊是圖書館界工作者與研究者學術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同時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目錄》(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國社科院)三大國內最權威的評價系統的核心期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下面筆者僅從保持刊物的固有特質,提高刊物的學術定位,創新刊物的時代屬性等提出一些想法。
《建設》是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學術期刊不同于面向大眾的通俗刊物,由于其讀者群比較小,發行量有限,不具備贏利能力,主要追求的是社會效益。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學術期刊發展困難,傳統的依賴政府財政撥款的辦刊方式正在面臨改革,學術期刊惟一的出路是在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的同時,面向社會,積極利用社會資金辦刊。根據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現狀和實際需要,中國國家社科基金在2011開展了社科類重點學術期刊首批資助(試點)工作。資助經費根據期刊的實際情況確定,一般為每年40萬元,實行經費預決算制度,主要用于裝幀設計、印制、出版發行、稿酬、審稿費、編輯費、學術會議費等,也可用于期刊交流、期刊宣傳、編輯培訓和數字化建設等方面。但入選后不得收取版面費。申報期刊必須是由依法設立的期刊出版單位出版的正式刊物,且同時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目錄》(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國社科院)。這是學術期刊發展的一個良好契機,也是為館里減負的辦法之一。《建設》符合條件應申請。
為了提升《建設》的學術含金量及評價因子,保持及提高學術地位,與業界專家聯系不可缺少。《建設》應加大與業界專家的聯系。筆者認為分方向由文字編輯與專家溝通、聯系,即能加強針對性又能調動文字編輯的積極性。并且在積極與業界頂級專家繼續保持良好的溝通與聯系的同時,挖掘新專家、新銳作者,以保持《建設》前沿性。此外,在評價系統中專家定性評審也是重要的一項,做好與專家的溝通,讓專家充分了解《建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設》的封面從2004年至今,已經應用了近10年,以其美觀、大方、寓意深遠,成為了《建設》的一面旗幟,雖然2008年有過微調,但經過多次研究最后決定依然沿用原有封面,并且進行了精化。《建設》封面以圖書館建筑為主,每期報道一所我國新建的圖書館及其先進的服務,但這個主題已沿用了8年,難免視覺疲憊。《建設》應該擴大視野,將關注點放置于全世界。現今,國外圖書館的發展愈加開放,增加了創新元素,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個性化服務。例如,哥本哈根國立圖書館State Library、荷蘭圖書館。同時,《建設》應用封二位置征召與我刊相近的廣告,以增加利潤。在征召廣告方面,《建設》以前相對保守,今后應多與廣告代理公司聯系,以求得更多的機會。
《建設》在多數權威評價系統收錄,這是《圖書館建設》生存與發展之本。但在最新的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11)轉載排名中,《建設》僅以9篇的轉載數,與《國家圖書館學刊》并列排在第15位,也是最后一名。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復印報刊資料》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是評價系統一項重要的指標。圖書館界評價系統中的評價指標體系由9個評價指標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其中他引量分為3個層次:期刊他引量,被博士論文引用量以及被會議論文引用量;基金論文比分為兩個層次:總基金論文比和省市級以上基金論文比。面對《建設》現狀,筆者認為可完善專家匿名審稿制度;適量增加高質量的綜述性文章;增大對專家約稿的力度;發掘潛力作者,重點培養,留住其優質文章。
《建設》雖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體系,但由于將面臨人員更加緊缺的局面,需要對現有工作內容分工及工作流程進一步優化。其應將人員分為兩組,制定獎懲制定,負責劃分到人,爭取將失誤率降至最低。現在每期稿件均由文字編輯共同完成,總編輯進行一次重新編輯,使稿件質量及專業性有了一定的保證。然后,分為兩組后,一期稿件均由本期的兩個人負責,并互相校對,由每篇稿件將寫出相應的文字編輯的名字,使其更具有榮譽感和責任感,更加認真。
“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發展雖受資金、人員、國家政策等因素的限制,這就需要我們擺脫固有思路的限制,在創新2.0推動下,利用互聯網新技術,辦出自己的特色,成為知識社會中的重要智能化學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