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祖龍
(大慶新聞傳媒集團 大慶電視臺 黑龍江 163000)
電視新聞是視聽傳媒行業的核心部分,是電視節目的主要構成部分,電視新聞無論在何時都是電視產業的重磅力量。電視新聞的質量由前期新聞采編的質量決定,播放的形式與效果直接受到采編的影響,新時期電視新聞采編當提倡創新,在實踐中摸索新方法、新思路,使采編更具權威與質量,令媒體更具公信力。
媒介競爭與融合在新媒體時代已漸漸成為媒介的發展趨勢,這是因社會的迅速變化必要的轉變。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令通訊技術也趨于數字化,加之各地區的特定制度都是媒介新變化的主要動因。一來,新媒體在強競爭環境中獨具優勢,在發布新聞迅速性與受眾反饋方面都有優勢。二來,對新媒體的數字化發展,政府對其投入了較大支持,媒介的兼并與融合勢在必行。從某種方面講,新媒介發展其實是帶動了傳統媒介的創新,生態環境因素利用好,能使電視媒介擁有強大的生命力,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也永葆青春,電視臺的收視率也隨之提升,節目創新性也不斷增強。
深度采編是這個發展時期必須的采訪方式。在媒介融合時代,媒介的競爭力體現在報道的思想性與深刻性上,媒介的優勢發展就體現在此,這也能完善媒體形象,體現時代風貌。
(一)發展深度采編。新聞采編是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的時效性是媒介融合時代的關鍵點,采編的質量影響著媒體的競爭力與受眾的關注度。當然,有一點要指出,新聞播報與新聞采編之間確有一段時間,尤其對于電視媒體,時間設置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深度采編是新時期所有媒介都必須要做的,報道內容的思想性與深刻性是報道的靈魂,也是受眾更關注的,當然,傳統媒介要在議程設置中體現自身的價值與優勢,就必須要遵循深度報道這一條思路。在中國,人們的閱讀習慣通常是尋找當下熱點新聞,最先發布信息的媒介也就是最受關注的媒介,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對媒介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動態新聞滾動播出最受觀眾歡迎。面對眾多媒體,觀眾會進行對比,在這個時候,誰的報道更加深入、更富有創新意識,誰更受觀眾的青睞。深度報道對于電視新聞來講極具優勢,新聞采編隨之也應牢牢服務于深度報道,即深度采編,例如針對今年我國北方部分區域遭受暴風雨襲擊這一事件,具有知名度的媒體都紛紛爭先報道,網絡上、手機上隨時滾動更新,但對于這一突發事件,它的深層信息急需媒體從業人進行深度挖掘,也就是所說的深度采編。當然,從采編到報道的跨度也需一段時間,此時電視媒體可以深入地區,調查形成災禍的因素,采訪城市規劃人員,對城市排水系統和解決措施進行了解,如此以來,受眾也能從中獲得信息進行反思,也能喚醒群眾的愛心,參與到救災活動中來,這樣,剛才所說的時間跨度既能填補,又擴大了新聞實時的深刻性與媒體知名度。
(二)提升媒體公信力。媒介是一個有效且巨大的宣傳場所,也是政治思想的宣傳與傳播重鎮,新時代的特性與精神都能從中體現。媒介融合時代,公信力更強的媒體更能主導和引導輿論。現存一個事實,即我國的媒體公信力時常遭人詬病與懷疑,新聞的真實性無法令公眾信服,媒體引導輿論的功能退化。之所以形成這種癱瘓狀態,是因為我國的法律制度的制定速度跟不上信息處理加工技術的速度,虛假信息橫行媒體,媒體從業人的專業素質與精神遭人質疑,片面的收視率令群眾作嘔。所以,公信力的樹立至關重要,新聞采編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電視臺生死存亡也系予報道質量,采編的任務當給予厚望,其間擁有多重角色的轉換,顯示出強大的靈活性。一來,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與來源真實性要有強力保證,新聞事件的典型性很重要,從實地采訪中精選極具有價值的內容,這需要新聞從業者具備較強的信息甄別能力,與時俱進,擁有政治思想覺悟力,以傳播文化和引導輿論為視角進行信息篩選;二來,采編策劃新穎與精彩,新聞內容富有新聞力量和輿論引導力是策劃時著重強調的地方,新聞節目從定位開始再到方案制作,這一環節考驗著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節目的播出形式組合,既要生動靈活,又要注重觀眾感受,及時與觀眾互動,反饋可以促升收視率。另外,新聞評論作為新聞節目的一部分,它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輿論引導力,促使觀眾思考,所以評論員對事實要擊中要害,劃分政治界限,直指問題根本。
(三)借勢媒介融合。處在媒介融合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盡管是不同的媒體形式,但各自也顯現出自身的優越性,二者之間并不能完全脫離,比如傳統媒體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可以考慮短信傳送,短信互動與反饋也是不錯的選擇,新時期的新聞采編應當體現媒介融合的特點。電視新聞采編內容廣泛,當下許許多多流行已久、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采編時可以多多利用,受眾的需求應當體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采編只有依據這些方可受到受眾的青睞。當然,新時期新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能與受眾進行頻繁快速的互動,因而電視媒體可借助新媒體的互動方式完善信息、傳送信息,這也能為電視新聞增加創新環節,觀眾也會為之鼓舞與支持,電視媒體的發展也勢必會取得優勢發展,也將處于不敗之地。
團隊的合作意識在新時期,既是特點也極為重要,共同努力對電視新聞采編任務的完成與質量關系密切,擁有專業水準、富有創新意識的從業者組建采編隊伍,可在各行各業挖掘與之相關且熱衷于新聞的專家人才,這些必須是有經驗、處理信息冷靜、有甄別能力的人,在信息處理的一系列過程中統籌兼顧,進行系統分配。此外,采編隊伍要進行分工,減少交叉工作(除了必要時),協調工作,使新聞節目有內容、有思想。
(一)豐富消息類新聞的編輯形式
在新聞欄目中,最能體現實效性的新聞當屬消息類新聞,最新發生的事實,具體內容就體現在消息類新聞里,受眾也更喜歡這類新聞。此類新聞寫作與傳播越來越趨于模式化,電視畫面加上主持人的解說是慣用的搭配,觀眾對此類搭配早已產生厭惡情緒,新媒體的組建要盡量避免此類方式,需求更好的搭配編輯新聞,給新聞傳播注入更多技巧,使之更生動,傳播力更強。如報道重大新聞事件時,深入實地采訪這是必要的一步,爭分奪秒,爭取第一時間報道這是最好,新聞現場客觀不亂序;又如經濟類新聞,可對當下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對新聞事件的始末原因分析要到位,在適當時候可進行專業知識介紹,促進受眾理解,從宏觀角度把握新聞事實,步步為營,引導輿論。所以,多元化的報道、多樣化的采編,消息類新聞生存空間才能更大,新聞事實與受眾理解才能更一致。
(二)依據不同時段、不同類型的新聞內容,開展多樣化編輯
新聞節目類型多樣化是由自身決定的,也由時代變化所決定,也許這一時段著重強調政治新聞,那一時段報道經濟新聞較多,有時更關注社會民生,因而采編的創新意識要得跟得上時代發展。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第一時間》與《新聞聯播》,此二者報道方式、角度、新聞數量、側重點不盡相同,各自報道風格獨特,形成了自己的報道視域,加之他們都發動各種方式促進報道,是節目內容豐富、有意思,巧妙地揭示了新聞事實的根本。
(三)編輯思路的多樣化
編輯思路的轉變與創新在新時期的采編過程中當需進一步提升,編輯的審美意識也要得到提高。標題是最能吸引觀眾視線的,標題的設計關系觀眾對新聞的影響力與關注度。新聞編輯從業人員可以運用當下流行語言,進行適當技術加工來制作標題,如此既體現著新聞事實又使之具備藝術張力。又如,對類似的新聞事件可選取不同角度,探索報道方式,創意思維,注入創新意識,使報道方式既富創新力,又能令觀眾喜愛。
[1]王婷婷.從微電影傳播看微時代城市文化的構建[J].青年記者,2015(8).
[2]黃成,花凱.試論媒介融合對電視新聞采編業務的影響[J].電視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