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溪棟
(新疆農業大學附屬中學)
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體大思精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它以語言、哲學為工具,以事實為基礎,有著嚴密的邏輯體系和博大的理論依據。
學好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幫助人了解過去,還能促進創新思維的生成,提升人文素養,使人類學會以多元、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
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教學可謂責任重大、不可不察。而且,在論及教育,觀摩教學時,難免從教師角度出發,留意教師怎么教,用了什么組織模式,看重教師“如何教”,忽視學生“如何學”,強調教法,忽略學法。總之,習慣使我們從教育者的角度去觀察教學,把教師看作是教育中的主角。
時代精神在變化,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在發展,教師職業應放在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大視野中來定位,要面向全體學生,力圖使學生都得到發展,避免邊緣化;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知識、能力、價值觀的和諧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為核心,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教育觀念應轉為重視學生的學習、發展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創造意識、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體驗,學會求知、學會創新。這實際上也就是對新課程教育從實踐角度的一種闡述。
探索與發現,必須在多元視角下才能發揮效力,尊重和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精神,才能引起創新思維的迸發。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創新打斷本應屬于學生的思考,要做好學習流程中的助手,優化教學。
趙恒烈先生把歷史課堂教育分為:成果式教學、發現式教學。“成果式教學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把前人積累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復現思維和求同思維游刃有余。”①“發現式教學讓學生自己發現,以得出歷史結論,重在能力的培養,但需要較多的時間,受到教材等多因素的制約。”②
從新課程發展與素質教育角度來講,應提倡“發現式教學”。發現式教學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提出。他說:“我認為,發現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之事的行為。正確地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取知識的一切形式。”③由此可知,發現式教學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
顯而易見,發現式教學能培養學生探索發現精神,鍛煉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符合新課程的內核。
如何發現,如何運用多元視角,如何培養創新,如何優化流程?謹以《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研究做簡單闡述。
傳統認知上,《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本質原因是為了打開中國大門,為了原料來源和商品市場。
倘追本溯源,執果倒因,多角度推論,則“發現性”認知便可從中而生。在“疏其道,引其行”下,提供多元視角,設置情景:
費正清:“大家都認為鴉片戰爭是一次典型的非正義戰爭,是鴉片染成的戰爭……其實,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國訂立平等國家關系的問題。”
“論如析薪,貴能破理。”④學生從新情境出發,調用并回憶相關知識,對所提觀點在全球視野下理解,層層“析薪”,正確應用理論、方法,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教師進行“文約而事豐,簡明而扼要”的點撥,則學生就能在傳統認知的基礎上“破理”,發現新認知,得出新結論。“發現”與“創新”便油然而生,流程亦可優化。
換個角度再次設置多元素材: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鴉片戰爭)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斗爭。”
“……當兩種各有其特殊體制、風格和價值觀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觸時,必然會發生某種沖突(鴉片戰爭)。”
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提供多元素材,優化流程,讓學生在“發現”及“多元”視角中從史料或實際存在的現象、問題出發,自己發現,主動接受。在多元視角下解讀與分析,獨自實現從給定問題到認知目標的轉換。理解到“鴉片戰爭”中蘊含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斗爭”及“體制、風格和文化、價值觀的沖突”等有別于傳統認知的結論。獨立思考,“發現”與“創新”,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取新知識。
發現式教學對探索和發現精神、創新思維的培養有重大意義。“講授式”獲得的是間接經驗,把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才能運用,才更具實踐價值。發現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在發現的過程中,把新的認知內化到認知結構中,不斷地提升有機運用已有知識、理論、方法的能力,有助于解決思維方法的綜合,能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發現式教學,要注意多元視角與過程優化,以“文貴約而指通,言尚省而趨明”⑤的要求使教學精準到位,以最大限度的知識容量和發展空間培養發現探索與創新精神。筆者在本文中,就“發現式”教學及“多元化”視角與優化教學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出拙見,期望能拋磚引玉與同仁共勉,敬請指正。
注釋:
①《北京市優秀教師教育思想與教育藝術評價——歷史卷》.
②張奇.《學習論》.湖北教育出版社.
③劉勰.《文心雕龍》.
④王充.《論衡·自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