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宜波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同濟中學)
課程的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但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從自身教學出發,單向地決定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方式,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動地位。事實上,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提高。培養與他人交流、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因此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教與學雙方是割裂開來的,缺少交流,沒有互動,老師甚至一錘定音,學生也就漸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思維僵化,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大大降低。
課內練習往往因為班級內學生數量多,課內時間相對較少的情況,學生無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操練和學習。以此為基礎的小組活動也只能流于形式。雖然當前有很多教師在其教學設計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他們所學習過的一些教學理念和方法,但實施過程中受到以上限制也會因缺少真實性而流于形式。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非被動地接受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構筑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過程。大腦并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的信息,而是建構對輸入信息的解釋,主動地去選擇一些信息忽略一些信息,從而得出結論。高中英語的學習則是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蘊含學生以往英語學習的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英語知識。同時建構既是對新知識的建構,還包括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從而超越原有經驗。通過分析建構過程,不難發現:(1)新知識并不是原封不動地被創造,而是受到了構建者主動參與的創造。(2)學生是不同的個體,由于個人先前經驗的不同,他們對新知識的定義也會不同。
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人物轉變成學生英語學習活動的促進者。首先,對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讓每一名學生體會學生英語新知識的快感。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關注興趣的培養、良好英語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對于大部分學生要注意夯實基礎,改進評價方式,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要與高考接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并發現問題,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活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將語言知識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實踐運用。其次,要避免走極端化,即“以學生為本”不等于“以學生為中心”。前者強調師生的共存性,而后者只強調學生的存在性。我們不但應該以學生為本,而且同樣應該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并且更為高級,無形和得體。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教師必須放棄固有的一個答案,要富有思想地去靈活應用不可預測的各種答案。
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除了要重新進行角色定位外,其內涵修養,備課,反思等都要遠遠超過傳統的教學模式。
尊重學生個體能動作用,為他們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首先,幫助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大膽的展示中體現他們學習主人翁的地位,更好地滿足他們學習發展的需求。鼓勵他們嘗試運用演講、講故事、辯論、闡述感想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語言技能,以增強認知體驗,活化感悟。其次,可以通過小組來促進他們合作探究,深化自己的感知,讓理解更為深刻,提升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最后,我們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個性化評價。用激勵性的語言、欣賞的眼光、鼓掌、點頭稱贊等來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我們還可以在課堂留出時間來引出課外的話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培養他們自己去發現、去理解、去分析而后獲得知識的能力。
如上所述,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本的英語教學模式一定會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會隨著大家的運用而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1]楊麗萍.社會建構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張麗萍.中學生自我效能感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0(56).
[3]蘭春壽,林雅菁,陳乘猛.中學英語教師課程意識的缺失與提升.中學外語教與學,2014,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