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燕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探索
沈小燕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教學沒有學生的參與意識,就如同汽車沒有發動機,學生一旦有了強烈的參與意識,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南通市課堂教學改革十二字方針,著眼點就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進行了探索。
高中英語;參與意識;教學效率
素質教育的宗旨就是“教育必須適應全體學生的成長”;素質教育的要求就是“讓全體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與快樂。”南通市課改“限時講授,小組合作、踴躍展示”十二字方針,其指導思想就是要求教師要積極引領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讓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切實提升,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不可或缺,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上做好、做足文章。那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呢?
要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教師需要從學生心理入手,把握住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英語學習產生影響的各相關變量。而在諸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因為它對有意義學習活動起著助推作用。英語學習動機主要表現在對英語有積極的態度上,這是英語學習活動的需要,是能力發展中最強大的推動力量。即學生學習動機只有具備了良好內在驅動力,學生才能集中精力思考,而這種具有助推作用的動機的形成也只有通過學生參與熱情的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才能得以實現。例如,教師英語口語流利、標準,會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成為標桿,給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教師為學生營造英語氛圍,創設學習英語情景,也能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的語言材料參與學習。另外,教師可將問候、指路、購物、看病、打電話、邀請親友、日常生活及學習活動等題材,利用實物、媒體、影視等平臺,通過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借助觸覺、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通過聽音、看景、會意來感知客觀事物,培養學生參與興趣。其他,如運用體態語言、情景再現引入新知,既能突破難點,又使學生產生興趣;如提出猜想,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到探求新知的活動中去;如堅持課前3~5分鐘的英語演講,能讓學生多接觸英語;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及時點評,組織英語演說競賽、課外英語角交流等活動,這些措施均能讓學生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彰顯,不斷感受參與教學情境的愉悅。假以時日,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則會愈加高漲。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基于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經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組織形式,但在具體應用時又往往偏重于形式。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努力把握住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并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學習方式,通過面對面地討論、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真正打破過去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例如,在教學高一M3 U2“English and its history”(英語和其歷史)這篇課文時,我始終運用小組合作的,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歸納出英語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古英語(Old English);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然后,我給學生指點了閱讀歷史文章的策略,繼續依托小組合作平臺,讓學生自悟文章主題,然后讓學生找到幾個標志性時間的各相關事件,繼而制作出一個事件與時間關系圖表,最后,待學生把文章內容梳理好之后,讓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話題辯論:外來語的利與弊。
由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從心理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形成了學生學習英語意識的心理導向,實現了學生學習資源中互相補充、互通有無,毋庸置疑地成為促進學生參與意識的首選。
營造高超的氣場關系與溫馨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不斷激發學習內在潛能,促進學生的參與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因為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因此,教師應不斷培養學生踴躍發問、敢于提問的良好習慣。這樣,學生在高超的教學氣場與和諧的學習氛圍環境陶冶中,既獨立思考,又互相啟迪,在集體的認知過程中強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喚醒學生參與意識的目的。
例如,教學中的物化環境,就是指通過一些實物來營造某種場景、氛圍來感染學生,倘若能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共振”,則人與環境間的不斷交流就能達到最為和諧協調的境界,可讓學生在潛意識的作用下自覺地學習,主動地參與活動。而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學科,是一種交際工具,在教學實際活動中,即使沒有一個真實的純英語交際的大環境,但教師絕對有能力創設一個基本接近于說英語、用英語的交際的小環境。如大自然的千驕百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優美動聽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的人物形象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等無不給英語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創設英語交際小環境的素材。
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努力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的作用不可小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盡力讓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吻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適當的教學程序設計,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要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跟上高中英語教學的步伐,我是這樣做的:一方面堅持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奠定學習英語的良好學慣;另一方面,根據高考要求,從高一年開始就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領會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
為了使學生開口,我運用激勵性語言,逐漸樹立學生參與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因為通過培養學生掌握全盤的科學學習方法,讓學生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習英語初期,許多學生對英語似乎有一種天生的興趣感,但隨著學習難度的遞增,心里就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畏難情緒,影響了學生正常的思維。例如,高三階段的英語知識綜合性強、開放程度高,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學力水平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同時學生能力的培養在高三階段又作為一個很高的要求提出。面對高考的壓力,學生往往搞題海戰,片面認為題目做多了,高考也就可以得高分了。因此,學生往往會就題論題,缺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鑰匙”。作為高三一線教師,如何為學生指點迷津,幫學生擺脫困境呢?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就將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層次,以在教學過程中對癥下藥:第一個層次是“懂”教材;第二個層次是“熟”教材;第三個層次是“化”教材。在將教學目標分層的基礎上,我在安排具體教學內容的時候,又將學生劃分成A、B、C三個層次,并以B層次中等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層次優秀學生、C層次學習困難學生,注意調動各層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盡量使C層學生能主動參與。由于我能認真鉆研教材,把握住了高中英語知識整體框架、梳理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能根據不同層次的不同學生,分階段、分層次組織教學,充分調動了各層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教學效率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把握南通市課改“限時講授,小組合作、踴躍展示”十二字方針精神,在教學過程整個環節中,精心構思教學的每一步驟,努力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通過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教誨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學生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為這種需求也就是參與的需求。
[1]張玉保.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李翠.高中學生英語書面表達思維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04).
[3]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