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鎮華
(浙江省海寧衛生學校)
彩色填圖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虞鎮華
(浙江省海寧衛生學校)
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形態學科,是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基礎。其名詞術語眾多、內容繁雜枯燥并且難記,有不少學生反映解剖學難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彩色填圖的方法,將教材中黑白的圖片變成彩色,已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在就來談談我的感受。
1.利用圖片培養興趣
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并對所學的知識也能牢固掌握。解剖學屬于形態學科,描述性語言偏多,內容繁多,對中專一年級的護生來說,學習起來往往較為費勁,并且感到枯燥乏味的同時還常常會遺忘。因此,如何讓學生能有較強的興趣來學習解剖,是學好本門課課程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理解性地去記憶解剖結構名詞,在此類學生中有一共同的特點,她們在記憶過程中是結合圖片記的。這說明一點,學生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學習,效果可以達到最佳。但是很多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只記文字不看圖片,書本上的圖片常常是忽略的,而教師在教學過程所運用的多媒體彩色圖片與課本的黑白圖片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的。學生也會反映,上課時課件中的圖片看得懂,但書本的圖片無法辨認。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效率較高的學生能利用彩色鉛筆,參考課件上的圖片配色,將課本上的黑白圖片涂成彩色,以便于自己在課后以圖配文復習知識。這表明,學生對美麗的彩色教材還是比較偏愛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將課本中的黑白圖涂成彩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還能讓學生慢慢學會以圖配文的方式來學習解剖結構,這樣更利于記憶,記憶過程更具有較大的優勢,將理論文字轉變成彩色圖片來記憶,更利于學生對名詞的理解性掌握。培養她們學習解剖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2.提高學生的醫學邏輯思維能力
熟練地掌握解剖學知識,并和美學有效結合,培養護生的識美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她們的醫學邏輯思維能力。傳統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將現成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很難有機會自己去通過圖片理解解剖學理論文字。圖文結合是要求學生根據圖片,閱讀教材的相關內容,將所看到的文字逐一在圖片中通過色彩展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鞏固相關的解剖學知識,增強知識點間的縱橫聯系,擴大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提高學生醫學邏輯思維能力。
1.慎重選擇圖片
把彩色填圖引入課堂教學中,學生面對的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黑白教材,而是一頁頁自己創作的彩色插圖。此時的圖片應當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來有選擇性地選取課本相關插圖,制作于多媒體課件中,并著色。這樣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教材中圖片哪些部位還需要涂色,顏色的選取也較為方便,而不會過多地將時間浪費在色彩的選擇和重要結構部位的選取。這樣一來,學生嘗試著將黑白的圖片著色成亮麗的彩色圖片,不僅獲取成就感,還不斷地從彩色填圖中獲得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隨著學生掌握的解剖學知識增多,可以選擇較難的圖片,比如,涵蓋多個解剖學重要結構的圖片,例如“眼球”,學生在上色時需要知曉眼球的組成,還需將眼球壁的三層結構逐一區分,這樣的圖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整體化,樹立起學習解剖學的整體觀。
2.合理控制病例教學的時間
解剖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傳授解剖學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滿足學生學習其他專業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的要求。彩色填圖雖然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往往會將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放在圖色上,對教師的講解一聽而過,錯失了重點知識的講解,這樣會造成解剖學知識不足,對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將色彩先小部分標記,而在課后復習過程中將圖片加以完善。這樣不僅節約了填圖的時間,還增加了學生復習解剖學的時間,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以及課后學習效率。
在解剖學教學中融入彩色填圖,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解剖學知識,同時提高學生醫學邏輯思維能力。但是解剖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傳授解剖學知識,教師在運用彩色填圖時,應根據教學目的,不同的階段選擇各種簡單復雜的圖片,在教學過程中時注意學生填圖的時間,提高學生的課堂及課后的學習效率。
張進,賀振泉.關于解剖學多媒體教學中圖片的使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5(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