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瑾 王亞紅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北京 100024)
深度報道發源于西方新聞界,在上個世紀40年代,美國的《哈欽斯報告》中將深度報道定義為:“所謂深度報道,就是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在其公開發表的文章《深度報道“深”在哪兒》中提出深度報道是在事實的基礎上,并不是簡單地去報告事實而是為讀者梳理出對于事實的認識。①關于深度報道,從業者與研究者都能夠從不同的著重點對其加以概念化的梳理,有通過以“篇幅長度”去區分深度報道與新聞消息之間的不同來定義,也有以“思想深度”和是否對新聞事實進行解釋詳盡來確立深度報道的特性,但似乎都不能夠將深度報道的本體概念進行全面的定位。南京大學教授丁柏銓在綜合了目前學界與業界對于深度報道的一些概念之后,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深度報道是某些通過展示宏觀的現實背景,對新聞事實進行分析(包括因果分析)、解釋與預測并達到相當深度的報道的總稱。”從其內涵上看,這一概念克服了前人給予深度報道定位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但卻忽視了現如今中國乃至世界所處的大時代背景以及當前中國的媒介生態。
在傳統媒體中,深度報道被認為具有高品質信息的“附加值”,大多分為調查型新聞報道、解釋型新聞報道以及預測型新聞報道,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節目是最早與國際接軌的《新聞調查》這樣的調查類電視新聞節目以及《焦點訪談》這樣敘評兼之的新聞采訪類節目,這類節目的出現不僅在中國電視新聞節目史上開拓了新的表現形式,也因其批判性、反思性、熱點性成為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絕對優勢。隨著3G網絡技術以及各類移動電子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與自媒體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甚至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在微博中,用戶可以接收別人發布的信息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微博發布觀點,當“泛化”傳播模式成為一種流行時,新媒體像一個包羅萬象的二維平面信息廣場,撲面而來的各類信息快訊更新速度飛快地牽引著各類群體的眼球,舊的信息還沒來得及思考,新的信息又像潮水般涌來。考慮到目前媒介生態的復雜化,各類傳統媒體都紛紛走上了融合之路以搶灘受眾份額,進行全媒體改造,電視新聞作為改革重鎮,已經出現了許多品牌類的全媒體新聞資訊類報道節目,但全媒體類型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目幾乎沒有形成品牌,這不得不說是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一個短板。由此看來,信息的廣度傳播“泛”化與新聞事實的深度開掘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對抗力量,在兩者進行博弈的過程中,深度報道這一傳統新聞報道形式在堅持其本體特性的基礎之上又應開辟新的路徑,這是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在全媒體時代的應有之義。
2.1碎片化表達與公眾行為
“碎片化”是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特點,人們的文化差異和話語方式都被分割為不同的板塊,甚至是生活方式都進入了碎片時代。這無疑是人們借助自媒體去追求個性表達的結果,那么在這當中,人人都具有表達自我的話語權,個人在信息傳播中只站在單一角度上思考,與其他各方各面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脫節,在這樣的情況下,碎片化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造成了一定的信息爆炸與信息恐慌。以2014年12月21日發生在西安市鳳城醫院醫生手術室自拍照風波為例,五張手術室內的醫生自拍照被一位微博博主在微博上發出并冠以“醫患關系”主題,一時在網絡瘋傳,網民的怒火被這位網民爆出的被其精心組合的照片和文字點燃了,這給本來就緊張的“醫患關系”之火再添助燃器,隨之便是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在被媒體輿論綁架后,西安市衛生局則作出了相應較為嚴重的懲罰以堵萬千網民的悠悠之口,當有記者進行深入采訪了解這幾張自拍照的背后真相后,才明白這不過是該醫院醫生在手術結束后對于手術成功的肯定以及對使用了十年的老手術室的紀念,據調查,超過六成的網民知道真相后并不贊成西安市衛生局的處理方式,認為醫生這樣做并非不“合情”。從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在碎片化表達過程中,沒有任何的背景材料梳理,合乎邏輯的意義追求一旦消失,便可能會造成大眾對于信息的恐慌,并有可能影響到有關部門甚至是大眾的行為模式。
2.2閱讀習慣與結構的碎片化
人們的傳統閱讀習慣是在一塊完整的時間當中對作品進行閱讀與思考,閱讀環境與時間相對集中,有助于個體聯系個人已有知識體系進行深度思考。而新媒體時代中,人們的閱讀時間變得更加分散,閱讀結構發生了變化,深度閱讀在閱讀量中的比例大幅減少,究其原因是閱讀習慣的轉變導致的“儀式化閱讀的缺失”,過去的人們將閱讀看作是一種知識的攝取和心靈的凈化,對其產生一種審美接受期待,具體來講是“儀式化”的,深度閱讀給予人們的那種儀式感非常強烈,如今的傳播格局更加“去中心化”,人人都是中心,并且通過社交媒體去構建擬態的社會關系,個人的需求多過公眾關注,形成信息繭房,信息繭房是美國哈佛大學的法學院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在現代傳播語境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需求都不是共同的,而是根據個體興趣需要進行的,因此個人只關注自己選擇的信息類型,久而久之就會被包裹在自己的信息繭房內②,例如微博對于字數的限制和平時人們的閱讀時間都在人們的閱讀過程中對深度抽絲剝繭,久而久之,缺乏思考的無深度閱讀便構成了大眾新型的接收信息的習慣。
2.3復制信息時代的“內爆”
傳統的深度報道要求記者必須在第一時間進入現場,對當事人以及相關人員進行采訪以期最大程度上還原事件本身,但這本身對于記者來說就要耗費較高的成本,因此造成了“一家深度,別家復制”的局面,尤其是信息高度復制化的今天,信息雖然多如牛毛,但信息重復率仍然非常高,大眾要找到真正具有深度與邏輯性的信息的難度變得更高。鮑德里亞說,現代信息時代的“內爆”的特點非常有意思:以前我們對事情不確定是因為信息太少,而今天信息過載后,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了很多不確定的新問題卻是因為信息太多。
3.1深度化的實證報道
“把關人”理論認為,相關的新聞記者從業人員都是信息傳播的把控者,這種由少數人控制信息流向的模式能夠很好地控制虛假和威脅信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謠言,在此同時也樹立了一種媒介權威。但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專業新聞記者的角色地位有所變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對新媒體的信息進行辟謠與實證。例如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的“望遠鏡”事件就是一次很好的深度報道例證,微信朋友圈中關于“近期在街上出現有人推銷軍用望遠鏡中帶有發射針,在試用時將刺中你的眼睛并且那些人會取掉你身上的器官賣錢”的軍用望遠鏡騙局虛假信息瘋傳,而為了驗證此條信息的真偽,相關媒體做了大量的調查與實證,走訪了監管部門弄清楚“望遠鏡騙局”的來龍去脈,在給予事實真相的同時也將謠言戳破。因此,在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最適合用于澄清事實真相的手段。
3.2融合媒介的組合式深度報道
單一的報道形式已經很難滿足受眾對于媒介傳播形態的需求,全媒體并不是一鍋大雜燴,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種平臺優化整合的結果,深度報道同樣需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隔閡成為“中央餐廳”式的闡釋或實證性新聞報道。
3.2.1融合式媒介的深度報道
各類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表現形式具有很大區別,報紙以文字為載體,被認為是最有深度意識的媒介,而電視通過聲畫去表達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直觀逼真地還原事件發展過程,網絡也能夠通過一些文字評論、視頻的組合專題來進行新聞事實的深度挖掘,除此之外,由于廣播的一些局限性特性,它并不擅長做深度類的新聞報道,但這不并意味著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中不能夠運用其他媒介表現形式進行綜合性的新聞表達,只是目前全媒體新聞報道類節目眾多,但統一缺乏深度,深度報道需要各類表現形式輔助進行,利用廣播的聲音特性以及其聽眾人群的特殊性和網絡的互動性就能夠將深度報道打造得更為立體全面。
3.2.2互動思維——受眾向用戶轉變
電視新聞報道之所以吸引人不光是它自上而下的以點帶面的傳播方式,更在于它開啟了與受眾的互動模式。傳統的互動模式已經不再能夠滿足深度報道的互動要求,深度報道也應該走更為多元的立體互動模式,將受眾角色轉變為“用戶”,重視“用戶生產內容”(UGC),打造深度報道的“用戶”理念,讓受眾參與到整個新聞事件發展的過程當中,使得內容產品更加豐富完善,不僅如此,很多了解事實真相的受眾就可以通過深度報道設定的全媒體報道中某種渠道來進行內容信息反饋,在報道后進行補充,提供更多證據供媒體篩選,讓其碎片化的拼圖拼湊為一個完整的新聞版塊,便會從一個全新的視野上使得新聞深度報道更加趨近于真相與現實。
結語
由于信息傳播語境變化而導致的電視新聞報道出現的新要求會給專業媒體人帶來新的挑戰,而作為傳統電視媒體的長板,深度報道理應順應全媒體發展趨勢融合的潮流,在充分尊重其思想性、批判性、反思性與深刻性價值的基礎之上大幅度地注重節目互動融合以及其重要的實證效果,起好“勘誤”作用,采取故事化的表達方式的同時又注重深度開掘與聯系,兼顧其深刻性與廣泛性。誠然,速度與深度始終處于深度報道的天平之中,如何保持二者平衡,才是新媒體時期深度報道突圍的重大難題。■
注釋:
①陳力丹.深度報道“深”在哪兒[J].新聞與寫作,2004,(4):11-12
②王辰瑤.深度報道如何適應新的需要[J].新聞記者,2014,(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