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巍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2014年6月, 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 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 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
借助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我們學院作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應當抓住先機,結合自身優勢和辦學特色,創新教學模式。 2011年學院在全國率先提出高技能人才培養實驗,命名為“ 卓越技師”培養計劃,推進建立和完善“ 雙證書”制度。針對學院數控技術專業卓越技師班的培養, 在具體實施方案上個人有以下幾點思考。
圍繞數控技術的零件設計、數控編程與加工、數控設備維修與維護三大核心能力,通過一體化教學、頂崗實習等形式實現產學結合,學生向企業員工角色轉換,逐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能力,使畢業生能勝任企業崗位工作。按照職業能力培養的過程,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學期:基礎能力培養
主要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以公共基礎課、人文素質課和專業基礎課為主,個人愛好選修課程為輔,達到卓越技師應具有的基本素質。
第二、三學期:崗位技能培養階段
實行“ 單日理論實訓交替”的教學模式,采用一體化教學,實訓場地“ 模擬”企業生產環境,安排普通機床、數控機床操作,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 實現“ 學中做”“ 做中學”。
第四、五學期:崗位綜合能力培養階段
培養學生數控加工工藝分析能力、數控加工與編程能力,日常設備維護維修能力。 在實訓基地教學中執行“ 7S”管理制度。
第六學期:頂崗實習
學生畢業后能順利進入企業,適應企業的各項要求,融入企業環境,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本階段主要在學生已簽約生產企業或本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現場完成頂崗實習任務,完成從“ 學生”到員工”的轉變。
素質教育課程以班級組織教學,條件成熟嘗試大班教學。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以班級分組一體化教學。 職業拓展課程可以采用分組教學制,將拓展課程分成若干興趣組,學生按照個人發展需要選擇分組,同一組學生學習課程相同。頂崗實習以企業現場教學為主,定期開展分組集中教學。
教學方法:(1)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讓學生體驗從項目分析到實施、評價的整個過程,要求從企業生產實際中選擇項目載體、提煉學習任務, 并通過與現場講授法、 分組討論法等其他方法的結合,提升教學效果并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交流溝通能力。(2)微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微課形式直觀地將相應案例介紹給學生,如何解決產品加工,監測和質量控制等問題,讓學生獲得直接經驗,提高學習效率。(3)仿真教學。通過計算機虛擬加工環境,結合項目任務進行數控編程和仿真加工,突破硬件設備限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降低教學成本。
實行量化賦分制度,由學院教務處、科研處聯合成立的教學督導小組定期對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進行監察, 采用專任教師獎勵績效與教學評價掛鉤,學生考核與企業標準掛鉤的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管理。安排每學期進行師生職業技能大比武,算入考核范圍。
頂崗實習是數控技術專業必修課, 是在完成本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的學習后,綜合運用知識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學習指導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崗位技術骨干共同承擔, 企業落實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教學安排,提供實訓、實習的場所與設備,安排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學院已成立李強數控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 定期為學生進行企業管理和產品加工的課題培訓和指導。
以“ 服務企業、校企互利、統一管理、校企互動”為原則,學校提供生產動力、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生產材料,通過引入企業管理標準,進行生產型實訓。 學校節省了辦學成本,提高了學生的實訓水平,同時企業也節省了人力成本,實現共贏。 目前實訓條件完全滿足生產要求:實訓車間擁有五軸聯動加工中心,數控銑床/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平面磨床,線切割機床,電火花設備,CAD/CAM 實訓室,先進技術(3D 打印技術)實訓室。擬合作單位:濟南精創模具有限公司。
頂崗實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選修課程,利用暑假時間學生以“ 職工”的身份進入企業定崗實習。 學院派兩名帶隊老師全程協調,由企業統一管理,包括學生食宿、交通問題,實訓周期8周。 擬合作單位:青島海爾模具有限公司、青島合創快速制造技術有限公司。 第二階段為必修課程:第六學期, 學校和企業簽訂用人協議書, 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校不再統一安排。 實訓周期16 周。 擬合作單位:青島海爾模具有限公司、青島三利集團、濟南精創模具有限公司。
“ 卓越技師”培養計劃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思路,以服務社會為宗旨,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訓結合和工學交替,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社會培養高技能創新人才。 數控技術卓越技師的培養是對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的具體實施,對中國制造2025 發展藍圖儲備戰略人才也有深遠意義。
[1]王建明,秦曉.高職院校實施“ 卓越技師”人才培養的探索[J].山東紡織經濟,2013(10):91-93.
[2]崔秋立.高技能人才政策推動職業院校科學發展[J].中國培訓,2013(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