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程
(山西大同大學)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從《詩經》開始,一直延續(xù)到近現代,名家層出不窮,名篇不勝枚舉,在國人心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其時間從西周開始,一直到建國初期的古體,跨度長達3000 年,歷久彌新,延綿不斷;其類型涵蓋了詠史懷古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zhàn)詩、講禪說理詩、閨怨思夫詩、歸隱閑逸詩、借景抒情詩、離別詩、游仙詩等,內容廣博,觸及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其作家、流派,有浪漫主義的李白,有現實主義的杜甫,有豪放派的辛棄疾,有婉約派的周邦彥,獨具特色的作家更是數不勝數。這些詩詞凝聚了所有先賢的心血,表達了作家當時的性情意志,也代表了當時的文學成就。
通過閱讀鑒賞古代優(yōu)秀詩詞,我們才能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了解古代的風土民情,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不至于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自己,隨波逐流。如今的國人,對物質的崇拜超越以往,反觀校園,隨處可見潮流文化的追趕者,卻很難有靜心賞讀課本的讀書人,大批的學生在迷惘著。這與以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社會對比強烈,無疑提醒著我們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必須要在物質和精神上全面發(fā)展。
詩歌鑒賞是一種美學活動,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它這樣理解:“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這就是在進行文學鑒賞。文學鑒賞是文學發(fā)揮和實踐其社會作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蔽艺J為,高中生鑒賞古詩詞,就是通過誦讀古詩詞,利用自己的想象和聯想,領悟到作品中的內在意蘊,并借助文字表達出來,同時與先賢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完善自身人格。
古詩詞鑒賞主要有三個方面:思想(情感)、意境、手法。從思想情感來看,根據題材的不同,有愛國之情、思鄉(xiāng)之情、喜愛贊美之情、悲傷憂愁之感,也有對某一事物的認識看法,進而追隨前人的思想境界;從意境來看,我們能通過自己的猜想,構造出古詩要呈現的畫面,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他一起悲傷、一起高興;從手法來講,我們如何推斷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我們如何在自己的寫作中借鑒,就要求我們必須對作者精心加工的字句琢磨,才能體會到這些作品的出類拔萃。這三個方面都做好了,就可以在詩歌的海洋徜徉了。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積淀,雖然意義重大,但是對于現代人來說學習也有一定的困難。其一,年代久遠。古詩詞是一種文學藝術,是某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作用下的產物,對于新時代的高中生來說,經歷畢竟有限,況且相距甚遠,許多情思很難體悟到。其二,語詞蘊藉。古詩詞作為文人墨客的學識體現,大家都各施其能,使我國詩歌異彩紛呈,流派眾多,篇目紛繁;再加上格式固定,字數有限,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差別,一些詩句里精煉地涵蓋了典故,無疑使學生在鑒賞時感到困難。其三,高中生和教師的認識誤區(qū)。高中生認為古詩詞只要記住就行,鑒賞題分值小,沒必要花太多時間,況且對以后的工作生活沒有多大用處;反觀老師,總是找不到很好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鑒賞詩歌,只能將應試作為主要任務,也使學生喪失了對古代文學的興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這個問題。
從2008 年開始,山西省朔州市開始新課標試驗教學,整個地區(qū)都使用新課標教科書,一共分為五個必修模塊,分別是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必修1 收錄有詩歌三首,古體詞是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長沙》,其余有新詩兩首;必修2 有七首按時間順序選錄的古詩詞,《詩經》有兩首,《離騷》選錄了上半部分,樂府詩有《孔雀東南飛并序》,還有東漢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曹操《短歌行》、陶淵明《歸園田居》,較之前的必修1 更加豐富,也更具代表性;必修3 則選錄了唐代不同時期的巨擘之作,有盛唐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李商隱的《錦瑟》《馬嵬·其二》,堪稱古典詩詞中的名篇,體現了唐代詩歌的高度,側面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變遷;必修4 選了宋代韻文的代表——宋詞,有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鈴》,蘇軾的《定風波》《念奴嬌》,辛棄疾的《水龍吟》《永遇樂》,李清照的《醉花陰》《聲聲慢》,這些都是宋代代表詞人的優(yōu)秀之作,代表了當時的創(chuàng)作風格,值得高中生深入領會;必修5 中則沒有選錄詩詞。
這樣看來,新課標課本一共在五個模塊選了22 首古詩詞,無疑忽略了古詩詞的重要性。能夠鑒賞古詩詞的前提就是大量地閱讀前人之作,這樣才可以有自己的心得體悟,寫出批評之語。所以,古詩詞的鑒賞必須借助學生的積累、老師的舉薦才能完成。
一直以來,人們對高考詩詞試題的研究,也就成了高中老師教學的方向,俗話說“高考考什么,我們教什么”,也就是應試帶來的弊端。但是,新課標卷也確實告訴了我們高中生的鑒賞能力應該體現在什么方面。從2011 年開始,我省使用新課標試題,其中,古詩詞鑒賞占到11 分分值,通常有兩個小題,鑒賞范圍不會超出思想(情感)、意境、手法這三個維度。
2011 年,鑒賞題材為唐人周樸的詩歌《春日秦國懷古》;2012年,題材為宋代晏幾道的詞作《思遠人》;2013 年,選了宋代陸游的《鵲橋仙》;2014 年,該部分選取了無名氏的詞作《阮郎歸》。很明顯,鑒賞題材由原來的詩歌過渡為宋詞,并且不會只讓學生分析常見的題材,往往詩詞里面的感情復雜表現形式細膩,如果只會應試般的鑒賞,生搬硬套,其結果可能就是霧里看花,領悟不到作品的意境,無法體察到作者的情感。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作為元代杰出的創(chuàng)作,元散曲也沒有進入考試范圍,2011~2014 年考綱也沒有選取元曲作為鑒賞對象,這不失為一種遺憾,因為元曲畢竟代表了民族大融合的成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對現代社會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通過對新課標課本和試卷中詩詞的分析,我們會發(fā)現,高中生可以學習的詩作其實是很多的,所以就出現了選修讀物《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其目的就是“讓同學們有計劃地閱讀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自己的鑒賞探究,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提高對古代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熱愛祖國的情感,增進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里面的詩作按照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三個部分,很成功地選錄了各個時期的杰作30 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楚辭2 首,魏晉南北朝詩3 首,唐詩14 首,唐五代詞3 首,宋詞3首,宋詩2 首,元曲1 首,清詞1 首,近代詩1 首,元曲仍然是入選了冰山一角,清詩也沒有展開。
我認為對于唐詩和宋詞,作為我國韻文的杰作,可以對其進行重點學習,大量地選編也是值得的,但是元曲和清詞也不能忽略,要簡略地論述他們的發(fā)展,適當地摘錄,也就是唐詩、宋詞、元曲、清詞四分天下,從而在比較中甄別佳作和劣品,更好地欣賞古詩詞帶來的美學體驗。
知人論世是傳統詩歌批評的常用方法,它指的是對于某一詩作的鑒賞,首先要對其作者進行分析,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思想主張,結合他所處的時代,借此來把握詩詞,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痹姼璧膭?chuàng)作肯定與作者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必須借助史傳資料、后人評述,作者的相關作品映襯,來完成對作品整體思想的感知,這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我們對杜甫的了解只限于現實主義的話,就有些粗糙。因為杜甫一身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在《望岳》中濃烈地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中年在《兵車行》中,則深切地表達了自己對唐朝社會的不滿,對百姓們流離失所的同情;等到了晚年,《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發(fā)了自己內心的真情,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雖然主旋律均為建功立業(yè),但是強度越來越弱,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對于早期的一些詩歌作品,如《詩經》《古詩十九首》等,雖然審美價值很高,但是作者經常很難考證,老師如果繼續(xù)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一方面講解不會準確,另一方面,對學生也會造成困惑,不會用自己的能力來評析詩歌,就可能產生一種抵觸情緒。
這樣,雖然知人論世法對我們了解作者很有幫助,能夠很有效地掌握作家的寫作特點,幫助我們鑒賞詩歌;但是,高中生的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名家著作的背景都熟悉,高考鑒賞試題中的古詩詞大部分也是陌生的,所以根本無法知曉作者的身世,這就暴露出知人論世法的不足。
“意象”這個詞在文藝理論研究方面經常談到,可以分為四種形態(tài),其中用于分析古詩詞的意象屬于審美意象,即指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觀念和抽象思維的制導下創(chuàng)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義性的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古詩詞中的意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我們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一個窗口,是一個比較凝練的具象。也正因為它特征明顯,含義確定,變成了一個常識性知識,也就成為老師們講課的重點。朔州市第一中學員老師就用這個方法,如講杜甫所作《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的意象有很多,在實際講課中,老師抓住“風”“猿”“落木”“長江”“秋”,它們在大多數詩詞中都有悲涼的色彩,這就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對學生把握《登高》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很有幫助。如,2012 年高考題中鑒賞詩詞里的晏幾道的《思遠人》,如果能夠理解“歸鴻”,結合詞句,就能明白這是要表達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因為“歸鴻”代表著回家,代表著思念。如果不理解意象,那就無法勾勒出詩境,不能真切地領悟到作家的情感。
當然,這樣做的弊端也很突出。老師在講課時,只求功利性地引入考點,具體的作家情感被放置,學生機械地記住了死知識,很難有自己的想法,不利于自主學習,最后的結果只能是無法培養(yǎng)鑒賞詩詞的審美能力,當高考結束后,一切歸于開始。
在實際聽課過程中,我發(fā)現有不少老師用講解文言文的方法來講解古詩詞。比如朔州市應縣第一中學張老師,經常采用這種方法,具體的操作是:先將古詩詞斷開,然后單純地理解字、詞、句,通過梳理詩句、詞句,完成古文和現代文閱讀的翻譯工作。這樣講課,雖然使學生都能接受,明白了詩詞大意,但是它將作者精心結構的作品分解,大大降低了高中生鑒賞詩詞的能力,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千篇一律,不僅不能給學生帶來詩詞中的音律美、繪畫美、建筑美,還造成了學生興趣的退減。
所以,這種方法只能出現在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初級階段。通過夯實學生文言知識,使學生能夠閱讀一些古代批評文章,從而結合老師的講解,形成自己的詩歌鑒賞能力,這樣才能應用到古文言文知識中,否則,學生的能力無法提高。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直接的體驗,高中教師也會讓學生反復誦讀,置身于詩境中,在腦海里回放發(fā)生的事情,或用自己的話語來描述詩中景象,從而獲得審美享受。最為典型的是我在調查過程中,朔州市朔城區(qū)第一中學高中陳老師講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方法?!洞航ㄔ乱埂窞槲覀兠枥L了一幅奇妙的圖景:在皎潔的月光下,銀輝四射,江河奔流不斷,潮起潮落,詩人踱步在一旁,思考著人生,既對個人的渺小感到無奈,又感慨宇宙的無窮;又想到自己出門在外,不由生發(fā)出一種思鄉(xiāng)之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盡量引導學生去想象、體驗,調動他們的主動性,這樣欣賞的過程完全變成學生自己的鑒賞過程,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聯想和親身體驗,和作者產生共鳴,效果也會好一些。在平時,陳老師也大量地采用這種方法。
但是,具體到詩詞內容,寫景狀物的詩歌可以借用,但是有些抒情的詩詞用起來就有些不便。如對閨怨詩的想象,雖然我們也可能孤苦伶仃地守望著一件事,但是和那些深居閨房、處處受限的女子來比,相去甚遠。或者我們對征戰(zhàn)詩很有情懷,但是古時候的打仗已和現在的戰(zhàn)爭大不一樣,“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就描述了冷兵器時代的危險,沒有什么醫(yī)療隊,受傷了也只能靠身體抗,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我們是很難感受到它的殘酷的。因此,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我們拿到一首詩詞應該做的第一步。詩詞本身就是語言的藝術。薩丕爾曾說:“語言本身是表達的集體藝術,是千千萬萬個人的直覺的總結。”由此可知,鑒賞古詩詞就要求我們大量誦讀,對語言文字較敏感,這樣就會擁有一定的語感,領略到各個時代作家的情思,那樣學習古詩詞就不會依靠老師,更加主動了。
誦讀一般分為音讀、意讀、情讀三個層次。音讀即字音朗讀,把整首詩詞的字都能認準,并準確地讀出來,特別是通假、生僻字,這是讀書的基本要求。接著,必須讓學生能夠斷句,在朗讀的時候體會到詩詞的對仗,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讀起來十分愜意,能使他有古人那種悠然之感。意讀是含義解讀,在讀詩的過程中,能夠弄清楚詩詞大意。這種方法在做試題時,很值得嘗試,但是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有二十句可以感受,琵琶聲或低沉或高昂,詩人的感情或激憤或悲傷,朗讀的節(jié)奏、樂器的旋律、作家的情感,不必多言,學生自己就能體會到。情讀是最高的層次,和評書一樣,就是帶著作者的情感去吟誦詩歌,學生聽到后,仿佛也成為作者,感同身受,如對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老師一定要聲情并茂地講出自己的思念之情,有一些肢體動作,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外鄉(xiāng)人的辛苦,得出親人的可貴,從而能夠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更加珍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心理學中,興趣屬于內部動機的一種。內部動機是指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來源于學習活動或學習者自身,無需施加外力的影響。而內部動機的作用是穩(wěn)定的、持久的,學習者有極大的主動性。所以無論老師在課上講得如何精彩,如果學生沒有繼續(xù)學習的動力,那只能是一時熱鬧。老師在傳授古詩詞知識時,首先可以給學生帶來一些新鮮的干糧,比如,在講李清照的《聲聲慢》時,能夠在開頭講出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悲歡離合,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對于接下來的講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每天的上課前五分鐘,可以布置一些朗讀任務,既可以培養(yǎng)語感,又能積累一些名言佳句,也使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掌握一些文學常識,獲得一舉多得的效果。
長此以往,學生接觸的詩詞多了,也就覺得古詩詞離自己并不是很遙遠,不會陌生,加上平時大量的練習指導,學生的潛能就有可能激發(fā)出來,這也就是“熟能生巧”。一味注重應試,只可能使高中生越來越厭惡古詩詞。
為什么易中天的《品三國》能夠暢銷,而《詩三百》卻束之高閣?我覺得是學生能夠讀懂白話說出的《三國演義》,《詩三百》則比較晦澀,翻譯出來則把整體結構破壞了。目前,國人整體的人文素質還是偏低,真正懂傳統文化的大師沒有,能夠傳播的人也很少,導致傳統文化面臨外來文化的挑戰(zhàn)。所以,我們必須將詩詞解讀給學生,讓他們能夠明白詩詞的美妙。作為高中老師,要運用音樂來讓學生欣賞到詞的美麗,如臺灣歌手蔡琴演唱的《明月幾時有》;或者將一些名家對名篇的翻譯解說給學生聽,相互比較,使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理解古詩詞;可以用一些詩人練字的例子來說明理解的重要性,比如唐代詩人賈島的詩句“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如果學生仔細琢磨了“推”和“敲”的含義,“推”很隨意,“敲”就帶有禮貌的意思,含有一種試探之意,就會發(fā)現“敲”的使用巧妙些,理解起來也水到渠成。
古詩詞鑒賞就是一項審美活動。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并不經常使用它,但是它卻會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上體現出來。蔣海冰在他的著作中說,審美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給人的心靈以本質的定性,也就是要有一顆豐富而充實的心靈”?,F在的社會,人們的心態(tài)都很浮躁,沒有了當初“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想法,只有一切向利益看齊,所以父子不善、夫妻不和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我們的老師應該在人的黃金時代——高中使學生善惡分明,讓他們從古詩詞中明白是非。在屈原的《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感受救濟生民的情懷古已有之;在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體悟“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愛國之情;在李商隱《詠史》中知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鋪張浪費是多么的可怕!作為高中教師,我們只有讓學生具備審美能力,不斷地加強個人修養(yǎng),在喧囂的塵世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才會使讓他們在求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胡適.白話文學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2]薩丕爾.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85.
[3]蔣冰海.美育學導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