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和
(江蘇省鄭梁梅高級中學)
高中地理新課標一再強調,要將課堂打造成為集合作與探究于一體的課堂,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分組合作活動來提高中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目前,合作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初見成效,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亦浮現和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參與度”掌握得不好,對學生的信任度不夠。合作學習既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與自由讓他們探索未知,同時也需要教師于關鍵之處給予關注、支持和引導,既要學會放手,也要學會放心。然而放手與放心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聞不問,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選擇好恰當的時機引入合作學習,從而使學生品味成功,提升學習效率。本文圍繞三個層面對高中地理合作學習進行了探索。
“合作”學習一般情況下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分組時的疏導學生意見、尊重學生意愿,對小組“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高質量”的小組,既能夠實現學生之間不同的“異質”互助,也能夠讓他們在合作的“壓力”下,實現“同質”共進,讓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非常明顯。教師在進行分組時可以采取先動員、再摸底、后組建的方法。先在班會中告之學生:與他人合作與交往不但是每個人生存的需求,同樣也是學習的需求,與他人一起學習探究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既能夠從他人身上獲得知識,也能夠在相互幫助下得到快樂。讓學生產生一種“合作”的欲望,再通過與課代表、班干部以及其他科教師的座談與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進行摸底調查,做到“心中有數”。最后再進行合理分組。如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認知水平等,以“座位就近”作為分組原則,采取“隱性分層”的方法,保證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使小組充滿“彈性”。
高中地理新課標在傳統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新的知識內容,如,區域環境、人口與區域的關系、生態建設和旅游資源等等,這無疑會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因此,面對一些地理問題時僅憑一己之力無法攻克“難關”,思維時常會陷入一種無法解決的“困惑”中,教師講解會于此時顯得“無力”,此時引入合作學習,通過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協同作戰”,幫助學生走出“困惑”,無疑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課,怎樣才能使區域內的人口數量達到合理容量?區域人口的合理容量對區域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何才能實現區域人口的合理容量?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可首先帶領學生進行討論,繼而將問題解答留給學生,為他們分組后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共同合作下,對于解題的思路,學生會從他人身上得到不同的見解,隨著思路的拓寬,對問題的理解也逐漸明朗起來,而問題的答案也不會因個人思路的狹隘產生偏差。同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也能夠揚長補短,如此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本周課堂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布置一個探究課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合作的方式通過調研、分析和總結等活動進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地理知識,這些知識既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又是引導學生探究未知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布置課外探究任務時,教師應盡量讓各學習小組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具體認識。如“城市空間結構”一課的課后練習,可組織學生去探究近年來本地的相應變化,包括人口、經濟、文化等等,要讓學生了解,與農村相比,城市的特點在哪里,為什么會有城市與農村的差別,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對“區位”的概念認識,然后引出空間關系,最終鞏固了課堂所學。
此外,分組合作的優勢在于學生可以通過生活這個地理知識的“內因”進行互動,然而教師為個體,學生為群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因學生數量多而無法顧及全面,因此,在生活教育中,分組合作是構建生活教育必要的補充。如,在講“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之前,先以“法國巴黎推出公共飲水機”為背景材料,為學生提出一個探究課題“人類該怎樣利用自然資源?”要求學生結成小組去課外探索,激勵他們自主探究。學生之間很快展開互動,并得出了不同答案,如有的小組認為可以開源節流,有的說可以均衡生產,有的提議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還有的提到了計劃生育。而在課堂上,由每個小組推薦一名發言人,而向全體師生匯報本小組的合作學習成果,闡述本小組成員的見解與觀點,發言完后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疑問和不同意見,同學們一起進行再思考再討論,最終得出合理結論。
總之,任何一種教學方式的選擇,都要以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認知規律為基礎,“合作”學習更要關注學習內容是否合理、組織形式是否科學、學習活動是否與現實更加契合。只有滿足學生的“合作”需求,才能夠讓合作學習真正成為助力高中生健康成長的“催化劑”。
[1]陳會洋.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實證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08):118-119.
[2]王吉琳.例談提高高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策略[J].赤子,2015(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