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飛飛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第二中學)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育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何謂生活,就是人類為了生存而進行的各種各樣的活動,包括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交往等。生活化教學則是指教師將教學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系,通過發現生活中的知識,將其引入課程中,同時又通過發掘課程中的生活內涵,將其具體化和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這一生活主體在課程教學中的參與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為了生存而進行各種活動,這種活動就形成了歷史,由此可見,歷史是對過去生活的總結,歷史教學與生活存在天然的聯系。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融合,讓歷史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和現實生活,幫助學生從歷史角度分析現實,從現實角度解讀歷史。
古語有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這一人文學科蘊含著巨大的精神財富,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從而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精神。例如,教師可以針對當前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關注當前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對環境的破壞以及環境對人的報復這一生活現狀,引導學生學習古代中國人與自然的關系,學習古代中國人是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時又是如何尊重自然環境規律的,在講述都江堰時,教師就可以如此引用,在感嘆古人智慧的同時加強人文素養。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對高中歷史興趣平平,這與錯誤的歷史教學觀念有關。歷史常常被學生理解為“死記硬背”的學科,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到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為了激發高中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有必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將生活化教學引入高中課堂,將高中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使歷史知識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際。很多歷史事件會對當今社會產生影響,教師應該善于尋找這種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雅典的民主政治”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最熟悉的奧運會導入,從而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全面發展是當今教育對學生的要求,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學生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當今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當前的高中生應該改變過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做法,而應該立足實踐,感受生活,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的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通過揭示歷史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如在教“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單元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搜集老照片、能反映時代特點的生活用品,引導學生向老人詢問過去的生活狀況,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從中積極思考與探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備課是教學的基礎階段,是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做的準備工作,備課的充分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的實現。為了促進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良好作用的發揮,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將歷史教學置于學生生活環境這一背景之下,從而為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應該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特點,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是漸進的發展過程。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增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尋找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并將其納入教學目標中。如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課中,在知識與能力這一目標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明確這一時期諸子百家的基本情況和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與影響,同時還應該使學生掌握運用圖示、表格等表達歷史問題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如當前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當前社會存在的不良風氣等,選擇一個問題進行表述。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中,教師可以制定如下目標:“了解身邊的歷史,收集你身邊有關孔子、孟子、莊子等以及百家爭鳴的相關資料,在生活中實現思想的積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尊重別人意見,善于傾聽別人觀念的意識。
教學課堂是檢驗教學目標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系統教授歷史知識的前沿陣地,同時也是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實踐基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生活化的內容,并進行適當擴展,在課堂教學中補充一些生活化的知識,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師生要成為課程資源的參與者、操作者和開發者。同時教師還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如在講授“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課時,在講授“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時,應使學生明白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方式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生的參與而采用的教學行為和組織的教學活動。傳統的“滿堂灌”和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在生活化教學理念下,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應該更加多元化、趣味化和生活化,從而真正調動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將社會熱點與歷史教學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如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課程中,教師可以聯系2008 年美國大選奧巴馬的成功以及近期希拉里宣布競選總統這些新聞,引導學生談談自己了解的美國政治,并以“美國的政治是否是大家所理解的那樣呢?”導入課程,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在引入學生生活中的事例時顯得更為有效。
課堂結束之后,往往會通過作業或者練習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會以書面作業、考試測驗的方式進行,該種片面的評價方式顯然已經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應該設置多樣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高。如在“音樂與影視藝術”這節課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對電視、電影的看法,設計“影視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這一主題的辯論賽,將學生在辯論賽中知識的運用、語言的表達等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
作為生活化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指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整個社會就是生活的場所,也是教育的場所。社會中的人,生活中的事,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因此教學必須與生活相結合,讓生活化教學為高中歷史注入活力。
趙嬌.中學歷史生活化教學模式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