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范天中 楊 帆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職業教育中心)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很多中專層面的學校辦學層次都進入高等教育的行列。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無論是年齡、學歷還是人生的閱歷都明顯處于劣勢,學生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很多企業對員工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很多中職學生被擋在企業的門外。中職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社會要求的就業素質,幫助中職學生用良好的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工作。因此,加強中職學生的德育就顯得尤為迫切。
把一個中職生和一個重點高中的學生放在一起比較,人們普遍認為高中生優于中職生,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重點高中常年打出的一種品牌,學生生源好,升學質量高,重點大學升學率高,從而造成了人們的一種思維定勢:這里走出來的學生肯定比考不上高中而上中職的學生要強。但事實真得如此嗎?中職學生和高中生走上社會后究竟誰更強、更能適應社會?不言而喻,有一技之長的中職生會更勝一籌。
品牌的形成要從學生的行為習慣抓起,一個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他學習、工作都會接受得很快,更能很快上手。但良好習慣的形成不能光靠班主任和團委學生來抓,要全員抓,包括全體教師、全體學生,要全員監督。
從事中職教育已經有五年了,從班主任到團委書記一路走來,我對中職學生的德育有很深的認識。
每個學校都會把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真正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卻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難在它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而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培養過程,這其中需要班主任的引導和幫助,更需要全體教師的監督扶正。
我在當班主任的過程中始終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習慣,對學生也做嚴格的要求,學生看到老師也在這么做,就自然而然地學著做了。比如,隨時撿起地上的垃圾丟入垃圾桶,但這個過程必須有教師的配合和監督,教師必須定時進行檢查和考核,并對考核的結果進行獎懲,哪怕是口頭的獎勵,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榮譽、一種激勵,久而久之,它便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了。
中職的學生大多文化課成績較差,原因是初中時學習底子薄或貪玩沒有跟上節奏,日積月累,在學習上“欠賬”過多,越考越沒自信。但他們并不是一無是處,他們有他們的特長,如繪畫、剪紙、手工、舞蹈等等,但在普通中學這些特長無法展現出來,學生看不到自己的過人之處,也無從談起自信心的重拾。
職業教育不再有學業上的沉重壓力和中高考的成績比對,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展現自己的特長,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用心地去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優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參加學校、班級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在學校活動中取得名次的學生,學校給予獎勵,在班級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班級給予獎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也有過人之處,讓學生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多給學生創建展示的平臺,并給予及時的鼓勵,讓學生慢慢地重拾自信。
在我們的校園里活躍著這樣一支志愿者服務隊,他們做的事情非常平凡,也非常偉大,他們定期到敬老院開展活動,用他們的愛心來溫暖敬老院少人關心、少人問的老人,給他們洗腳、剪指甲,給他們理發,陪老人們聊天。我把很多在班里特別調皮甚至和老師頂嘴的學生帶去一起參加志愿者活動,讓他們感受和義工一起工作的快樂,并要求他們寫出工作的感想。很多學生在參加一次活動后都要求加入義工服務隊,而且行為習慣與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你把學生融入這樣的集體里面,誰會不為之所動?試想天底下還有比主動參加義工服務更可愛的孩子嗎?
當中職學校的德育培養出的學生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了大有可為的發揮平臺,有了自信,有了愛心,他們定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定能找到工作,而且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在工作崗位上大有作為。
龔舒琴.對中職學生就業心理素質培養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