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琴
(四川省興文縣共樂初級中學校)
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應是充滿快樂的思考、感悟的喜悅,彰顯個性和生命情性的多元場景。那么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如何給學生的生命成長開拓發展,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幾年的從教生涯,我經過不斷地實踐、反思,也有了一些淺淺的感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激發興趣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還能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讓他們主動地去獲取并創造知識。那么,在相對枯燥的文言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有必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更容易進入學習情境。如,在教學《童趣》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童年的記憶仿佛還停留在昨天,讓我們回憶起來倍感親切,有誰來為我們講講記憶中的那些童言無忌、童真樂事,讓我們大家共享你的童年樂趣呢?”這樣的導入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共鳴,“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班班通”,適時地將聲音、圖像、文字等信息動態地呈現給學生,創造出一種輕快和諧的教學氣氛。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我在古典音樂聲中向學生展示了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的圖片,并以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歷代文人騷客對岳陽樓的吟誦;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愚公移山》的動畫。這樣的視聽結合,不僅能很好地把學生帶進學習內容,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許多古代名人都有一些奇聞軼事,一些文言篇目本身就帶有歷史色彩,在文言文教學中,把相關的故事告訴學生,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助于課堂教學。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向學生講述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逸事;在學習《隆中對》時,我給學生講述了三顧茅廬的故事,讓學生帶著故事趣味進入教學情景,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學,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如何“隨機點撥,授之以漁”,做一個合格的指導者和鼓勵者呢?
良好的語感能縮短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心理,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習的效率。而語感的培養與平時的誦讀又密不可分。教學實踐證明,誦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教學晦澀拗口的文言文時,教師更應注重采用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如個別展示誦讀、小組較量誦讀、分角色誦讀等,鼓勵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文言文并能熟讀成誦。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具備良好的文言語感。
文言文教學,并不是教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學會,而是要教師努力創造條件,尋找課堂中的“空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以極大的樂趣去獲取并創造知識,教師再隨機點撥,在點撥中應以鼓勵為主,多肯定學生,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千萬不要讓學生富有個性色彩和生命光彩的思維火花在教師逐字逐句的闡釋中泯滅。
歸納積累對學生學習文言文來說是意義重大的,它可以讓學生在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中觸類旁通,降低學習的難度。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注意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如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進行歸納積累。另外,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不應該局限于課本中的內容,還需要在課外下功夫,教師應該推薦優秀的課外素材供學生比較閱讀。
教壇先圣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文言文教學中,更應注重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樂學”。教師也把“授之以魚”的觀念轉變為“授之以漁”,這樣興趣和方法的有機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潛能的發揮,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光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