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水定鎮中心學校)
小學應用題如何同生活有機結合
蘇文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水定鎮中心學校)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數學同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應用題是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具體體現。當前,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新課改對數學這門學科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注重數學應用題教學活動的開展,將數學應用題教學同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提高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就小學應用題如何同生活有機結合的方法和策略進行淺顯的探討,希望能夠給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小學數學;應用題;生活;教學策略
數學是一種拓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學科,該學科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小學階段是孩子們思維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加強對該階段學生的數學教學,尤其是同生活緊密聯系的應用題教學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從當前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多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仍舊將多年前的數學應用題搬到講臺上。比如,甲乙兩列火車同向行駛、甲乙兩工程隊修公路等等。這些數學應用題從設計思路上是沒有什么問題,但這些應用題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節,有些小學生根本不知道解答這些應用題的實際意義是什么。往往是教師布置什么樣的數學應用題,小學生就機械性地解答,純粹是為了解題而解題。一旦學生在解答一些同生活緊密聯系的應用題時,就會感覺無從下手。面對這樣的小學應用題教學現狀,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應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有益于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和理論同實踐相結合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深化改革,推行素質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的主線。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背景下,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更新觀念,改變思想,加強對新教育形勢下數學應用題教學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和研究。傳統的小學應用題一般都是同小學生的生活相脫離的,只是將應用題的文字部分作為堆砌應用題的工具,雖然學生知道應用題該怎么去解答,但不知道應用題所敘述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在長期的應用題解題過程中,雖然能夠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但難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所以,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師應意識到該問題,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深度挖掘同小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元素,并將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有機地融合到小學應用題設置方面。讓小學生能夠在解答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應用題教學時,應準確地掌握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情況,緊密地聯系小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應用題教學,將應用題教學生活化。具體的教學策略如下:
1.設計同小學生生活實際相適應的應用題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那么,在開展小學應用題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將小學生生活范圍內的同數學相關的元素注入到應用題中。但當前部分教師還在沿用傳統老套的應用題進行教學,比如傳統的應用題:“甲乙兩組共同糊紙盒,已知:甲組有35人,乙組有44人,兩組共糊紙盒330個,平均每人糊多少個紙盒?”對于這樣的應用題,因為當前的小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與過糊紙盒活動,甚至一些小學生不知糊紙盒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難以引起他們解題的積極性。然而,如果教師這樣對應用題改編一下,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一年級教師組織一班和二班學生去植樹,已知一班有35名學生,二班有44名學生,兩班共植樹330棵,每名學生植樹多少棵?”
2.注重小學應用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長期以來,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多數老師都是按照教材應用題形式教學,而沒有結合當前新課改教學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能力將小學生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元素融合到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形式固定、內容單一的應用題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小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往往面對內容枯燥的數學應用題提不起解題的興趣。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透徹地理解新課改理念,對現行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采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比如,對于折扣類應用題,教師可給學生布置調查商場商品打折優惠的任務,讓小學生自己去發現生活中應用到數學知識的方方面面,以加深他們對數學這門學科在社會生活中所發揮作用的認知。又如,在教長方形面積計算這節課時,在課后可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讓小學生用自己學習所用的直尺測量自己書桌的長度和寬度,然后根據所測的數據,計算書桌的面積。這樣一來學生都會踴躍地參加。
總之,將小學數學應用題同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讓小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元素,不僅能夠鍛煉和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能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意識,這對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鐘勇鋒.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探究[J].小學數學研究,2013(2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