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平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資丘鎮中心學校)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撒葉兒嗬”原生態文化,不僅走出了資丘鎮,走出了長陽縣,還上了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從“焦點訪談”中我們看到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在518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中,土家族“撒葉兒嗬”被列入其中。“撒葉兒嗬”是一種獨特的土家族祭祀歌舞,土家人用它來慶祝生死。這種舞蹈表達著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原汁原味的“撒葉兒嗬”就在我們的故鄉——資丘鎮。誰家的老人去世,全村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跳“撒葉兒嗬”為死去的老人送終。為了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在資丘成立了全國首個原生態文化保護區和中國土家族“撒葉兒嗬”傳習基地。資丘鎮文化館還定期舉辦“民間文化進校園,民間藝人進課堂”的活動,讓在校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傳統的民間文化,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礎上,我們學校將此課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進行研究,旨在進一步地將“撒葉兒嗬”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知識能力目標:通過此研究活動使學生對“撒葉兒嗬”的起源、技法、唱詞、發展等進行一些深入了解。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調查、訪問、查閱資料、實踐體驗、上網等親歷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學生的親歷活動和成果展示,使學生了解、喜愛“撒葉兒嗬”,同時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第一階段:提煉子課題,成立小組
這個主題內容學生都非常熟悉,怎樣才使我們的研究落到實處,達到預期的目標呢?我們分列出子課題分組研究,通過我的引導和同學們的積極討論,提出了許多相關的子課題,我們歸納和整理我們確定了四個子課題:“撒葉兒嗬”的起源、“撒葉兒嗬”的歌詞、“撒葉兒嗬”的跳法唱法、“撒葉兒嗬”的傳承與保護。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自主選擇主題,我們班分成了四個研究小組。各小組推選一名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組長現場發表了感言,表明要將本組帶領好的決心。
第二階段:制訂計劃,聘請指導教師
人們常說:計劃是行動的先導,有了好的計劃就成功了一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訂行動前的計劃,我分別對各組的計劃進行有效的指導。經過一節課的準備,各個小組的計劃出臺了,各個小組計劃翔實,任務分工明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各個小組認真做好了活動計劃,計劃開始前還得有指導教師進行指導,他們還聘請了會跳“撒葉兒嗬”的老師對本次的活動進行了活動指導。
第三階段:實踐研究
各組根據本組的活動計劃,分別制訂了各組的問卷調查表,他們的制作不但漂亮而且很實在,都體現了各個小組的特點。
實踐活動前,我分別對每個小組做了深入仔細的指導:明確研究的目標,學會研究的方法。我還用幻燈片的形式對“撒葉兒嗬”的跳法向學生進行了展示,讓他們先進行理論的學習,然后在實踐中體驗。他們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學藝了。查資料的學生正在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并做好了記錄。調查組的學生也開始行動了。他們利用放周假的時間走訪身邊的才藝人,了解“撒葉兒嗬”的跳法和歌詞。他們對資丘文化館館長田玉成同志在原生態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方面做了專題采訪。
學生認真地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再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亮點。比如,學生在查資料時,學生找出了長陽三寶:長陽山歌、長陽巴山舞,長陽南曲。這時學生中有人提出:“在眾多的長陽士家文化中,為何“撒葉兒嗬”不屬長陽三件寶之一呢?”我因勢利導,向學生展示關于“撒葉兒嗬”的小資料……2006 年6 月,國務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518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中,“撒葉兒嗬”列入其中……同學們恍然大悟:“哦,原來她已屬‘國寶’,她就和熊貓一樣珍貴。”
第四階段:整理資料
經過上網查找和調查,各個小組都獲取了豐富的信息,各組認真整理相關資料,行動研究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各個小組經過精心的準備,個個激情滿懷準備各自的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精彩紛呈。
(1)研究“撒葉兒嗬”起源小組的學生尋訪了全國優秀傳承人張言科同志,知道了巴東縣野三關鎮是“撒葉爾嗬”的發源地,是民間流傳“跳喪舞”的故鄉。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家中老者死后就流傳“跳喪”。相傳,“撒葉爾嗬”源于土家人的先民——巴人古代的戰舞和祭祀儀式。最早源流在清江流域巴東境內的清太坪、金果坪、水布埡、野三關等地,其動作模仿山中飛禽走獸和一些農事活動……
(2)“撒葉兒嗬”歌詞組的學生收集了許多歌詞,他們整理成冊,辦成手抄報展示給學生。
(3)“撒葉兒嗬”傳承與保護小組的學生通過名人的尋訪,知道了“撒葉兒嗬”傳承與保護的意義,他們倡議我們“90 后”的學生人人學跳“撒葉兒嗬”,使我校的“撒葉兒嗬”學習熱情又一次達到空前高漲。
(4)“撒葉兒嗬”跳法小組的學生用行動展示了他們的成果。看,他們跳起來了!
第五階段:互動評價,拓展提高
活動評價是前段活動的一個終點,又是后段活動的一個起點,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注重活動評價,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激情,培養學生的能力。
我們認真地進行了自評、互評和師評三個重要環節,在自評環節中學生能正確地審視自我、欣賞自我。在小組互評時,個個舉手表決,發表自己的觀點,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同時提出了不足之處。
通過本次活動,學生發表了自己的活動感言:七(5)班的一個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在這次“撒葉兒嗬”調查訪談活動中,老師用評價資源包的辦法來評價我們的活動效果。我作為一名小組長,感到壓力很大,因為我們這個小組里有幾個‘落后分子’,他們在以前的活動中,該調查的走馬觀花,該討論的一言不發,如果抽到他們幾個人來評價,那我們小組一定是全完了。我們不甘落后,這次活動我硬是一對一地分工,責任明確到人,隨時督促提醒,結果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資源包整理得美觀規范,在老師的抽樣評價中,我們終于得到了A 等,我們全小組成員都歡呼起來了。這一結果也令老師喜出望外。”
本次活動告一段落,學生的活動還在延續,看校本課程上“撒葉兒嗬”小組多么的熱鬧,“撒葉兒嗬”也跳起來了……
原生態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它是我們的根,我們為自己的歷史自豪。同時我們要用我們所有的力量使民族文化不在我們這一代中斷。保護原生態文化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