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偉
(西藏拉薩江蘇實驗中學)
課堂提問,既是教學中教師最為常用的課堂組織形式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設置有效的數學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來,而且還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問題往往流于表面,隨意性大,不能環環相扣,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推進,再加上提問方式方法上選擇不當,導致提問的活動,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性的提問呢?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互動探究式的教學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多數教師,都一改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而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數量成為教師衡量學生參與度的重要標準。表現為:課堂上問題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學生云里霧里,應接不暇。看似熱火朝天的課堂,其實根本就是個“花架子”,沒有收到絲毫實質性的成效。因此,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真推敲,設計問題,既要重視提問,更要重視問題的質量和其將會產生的成效,并非為了“形式主義”而信手拈來地提問。
很多教師在教學預設時,也會精心準備問題,但一到了課上,也或是由于課堂任務重,時間緊,很多問題都是教師自問自答,演變成了設問,也或是由于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不積極,課堂氛圍的沉悶影響了教師的激情,也或是其他等等因素,教師在授課時,沒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和回答問題,往往還是一講到底。長此以往,不僅學生上課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被消磨,而且學生的學習也越發被動,依賴性增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提問,但更要重視學生的反饋。將學生擺在課堂主體的突出地位,拋出問題之后,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對于相對較難的,可以給予一定的引導,力求將課堂上“最美的風景”交給學生去發現、探索和體驗。
提問很重要,但是方法更重要。(1)分層提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需要,設置有針對性和梯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逐漸提高學習能力。(2)情景提問。一個問題的產生需要合適的情景,在數學教學中構建符合現實,貼近生活的問題情景,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深化知識,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