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娜
(保定市美術中學)
在課改課中結束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學習進入了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的學習。記得2014年暑假,崔其同主任在培訓我們的時候,我就曾經提出過對于比較抽象的哲學教學如何運用課改課高效的完成的問題。但是,現在我想再有培訓的機會我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的,因為,一個多月課改課下的哲學教學實踐已經告訴了我,課改課下的哲學教學更精彩。
很多人認為哲學是很枯燥的。在傳統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主動性,師生缺乏溝通,讓學生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學習,其課堂效率可想而知。
為改變這種狀況,我曾經冥思苦想,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哲學感興趣,讓哲學課也能熱鬧活躍。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哲學課改課的教學實踐,我覺得要想讓哲學課活躍起來還得通過教師認真的二次備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時,我是這么設計的:
1.導入:把三瓶礦泉水放在講桌上,一瓶加了糖,一瓶加了鹽,一瓶什么都沒有放,問學生能否看出三瓶水有何不同。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課堂氣氛也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如果不親自嘗一嘗誰也不能確定每一瓶水的味道,所以,這就得出我們本節課的中心知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教師在學案上把本課的知識以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分組讓學生討論。如,實踐的含義及構成要素,實踐的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討論過程中,每位學生各抒己見,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例如學生在理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時就提出來了:我沒喝砒霜但是我也知道砒霜有毒,所以認識不一定只通過實踐。實際上這個問題非常好,這也正是我們本節課的易混點。所以,作為老師我想我們應該充分地相信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當然也要相信學生能夠自主解決一些問題,正如這個問題一經學生提出就有一部分學生進行了解釋,問題就這樣在質疑、對抗中被一個個解決掉了。
3.最后,在聽完學生對每個問題作出回答后,老師要糾錯并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
總之,作為教師我想我們要做得更多的是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