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盛
(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
作為教師,教學是主要任務,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和習慣,尤其是對于“學困生”,我們要做到“不拋棄,不放棄”。因此,筆者認為,“給每個學生以希望,讓每一個個體都發展”,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才是教育的真諦。
愛是教育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的天職,是一種具有巨大意義的情感活動。每個學生都具有上進心和自尊心,但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差,成為所謂的“學困生”。作為教師,將情感教育融于“學困生”的轉化之中,就要求教師要耐心細致地理解學生,誠心誠意地關懷學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同時,我們不應該把“學困生”當作包袱,不能鄙視他們,更不能不管他們,讓他們放任自流。只有這樣,他們才愿意和教師進行思想交流,對教師敞開心扉、傾吐心聲,教師才能及時掌握他們的學習狀況、生活狀況和思想活動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教育。此外,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希望,它能加強學生的自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加倍努力。
英語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涉及諸多因素,特別是學習者自身的因素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對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分析。“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差,心里會產生自卑感,有厭學情緒。因此,教師應該借助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對這些“學困生”進行感化。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能夠用無形的手推著落后的學生迅速跟上,這對“學困生”也是一種極大的教育力量。
“學困生”之所以學習成績較差,缺乏學習動力,有厭學情緒,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其重要原因。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教師在對每位“學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會給他們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并經常檢查這一目標的完成情況,而且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目標,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總之,教師要了解和關愛“學困生”,用真誠的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以達到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目的。
每個學生都非常關心和在意教師給他們做出的評價。學業評價是學生與教師溝通交流的一塊園地,也是同窗之間互相比拼和競爭的一個動力。由于一個分數,一句評語都表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因此,細致的批改、積極的評價,不只反映了一個教師的工作態度,也影響著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對學習的態度。教師要對“學困生”取得的成績和進步予以表揚,讓他們品嘗勝利的喜悅,使他們體驗到勝利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再怎么教導,學生也不會學有所成。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英語教師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引導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
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會用到大量的例子,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留意例句的選用,盡量防止一些可能損傷“學困生”自尊心和打擊“學困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 一詞造句時,以下兩個句子都是正確的:
(1)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he didn’t pass the exam.
雖然他學習非常努力,卻沒有通過考試。
(2)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he didn’t lose heart.
雖然他沒有通過考試,但并沒有失去信心。
雖然以上兩個句子都正確無誤,但是很顯然,例句(1)比例句(2)更具悲觀色彩。長期下去,這種悲觀的課堂氛圍會對“學困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在備課時選取合適的例句。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的表現可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如:多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極了!),“welldone.”(不錯),“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這類鼓勵性的話來表揚他們,使他們覺得他們也在不斷進步,讓他們品嘗取得進步的歡樂和喜悅,激發和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
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就需要教師細心地發現和耐心地教導。教師不僅需要從學習興趣、求知欲和學習動機等方面去啟發他們,更要從學習方法上指導他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來設置問題,讓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來回答難、中、易三種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尤其是讓“學困生”在課堂上找到自信,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只有教師真正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體現教育的真正目的。
總之,“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提高主要取決于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對于“學困生”,我們要做到“不拋棄,不放棄”,“給每個學生以希望,讓每一個個體都發展”。教師只有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成為受人尊敬和愛戴的教師,成為人民滿意的教師!
石南山.農村高中“英語學困生”現象分析及轉化策略[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