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宋
(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沿江中學)
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是學生趁熱打鐵的回顧,是夯實基礎的手段。但是傳統的“一刀切”的作業布置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或以量求勝的題海戰術都讓學生生厭且不堪重負。如此不能契合學生實際的作業設置,嚴重挫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作業除了增負以外無所裨益。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怎樣精心設計探究性科學作業,才能在起到復習、鞏固知識作用上,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進行幾點總結和分析。
實驗是探究自然學科的基本手段,只有通過實驗探究才能讓學生切身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才能有效幫助他們遷移知識生成能力。除了課堂的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外,還要注意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探索未知,提升實踐技能。從當前的初中科學教學內容來看,是對傳統的物理、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整合,而這些學科知識不但與生活實踐結合緊密,而且需要經過相關的實驗操作才能完善認知和科學思維培養,當然,實驗型作業不能設置太苛刻,要注意控制在實際可操作范圍內。
例如,學習了密度的知識后,筆者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設置實驗探究,怎樣在實際操作中測量物體的密度。作業引導如下:
(1)原理:______;(2)器材:沒有砝碼的自制等臂天平、量筒、細沙、可以放進量筒的小礦石;(3)步驟:______;(4)結論:_____。
有一位中學生在實驗室用一個沒有砝碼的自制等臂天平和一個自制的量筒以及細沙、水等簡易器材測出一塊礦石密度,你認為他是如何測礦石密度的,簡要敘述實驗過程。
這樣的作業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也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果然,學生經過探索通過非常個性化的方式完成了作業。這里展示其中一位學生的成果:
(1)原理:通過自制等臂天平與小礦石的質量m石相等的水m水,然后通過量筒測出水的體積V 水,這樣就可以算出m水也就是m石;用排水法測得小礦石體積,然后用密度公式求得礦石密度。
(2)器材:沒有砝碼的自制等臂天平、量筒、細沙、可以放進量筒的小礦石;
(3)步驟:①用細沙來平衡量筒。在天平的一側放量筒,另一側放細沙一直到天平平衡。這樣保證接下來放的小礦石和注入水的質量相等;②測礦石質量m石。在細沙一邊放上小礦石,在量筒內加水,讓天平再恢復平衡,此時m水=m石。用量筒測出m水的體積,用公式算出m水的大小,因為m水=m石,得出礦石質量m石。③測礦石體積,求密度。將小礦石放進裝適量水的量杯中,記下刻度L1,再取出小礦石記下刻度L2,用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石塊的體積V石=L1-L2;根據密度公式密度=m/V,得出礦石的密度。
這樣的作業緊扣學習內容,便于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完成探索,不但能及時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能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探究素養。
其實許多科學現象并不是即時的,比如,很多生物生命運動規律只有長時間的觀察、搜集和總結才能得出結論。所以,針對這樣的內容,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展示,就可以設置為課外作業,讓他們根據所要學的知識,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設置,然后對自己的操作對象進行耐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最后經過對數據資料的篩選處理,掌握生物科學的生命規律。例如,《動物的生命周期》的教學要求就是讓學生通過收集一些常見動物的生命周期材料,培養學生的課外拓展、培訓信息收集等多方面的科學素養,于是,筆者就布置了一個長期操作觀察作業:讓學生分兩人一組,在家里養殖蠶寶寶,在家長的指導下掌握蠶的生活規律及飲食習慣,然后通過切身體驗和觀察全面認知蠶成長的四個階段“蠶卵→蠶→蠶蛹→蠶蛾”,在其生命的關鍵時期可以手機拍照并及時做好各項記錄,最后將觀察報告的形式上交評比。
這樣的操作型開放實驗契合學生認知規律,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參與進來,更為自主地進行學科探索,為他們養成耐心觀察和認真記錄的良好科學習慣奠定基礎。
素質教育以來,無論是考查還是教材都偏重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在設置作業的時候也應該根據周邊的生活環境,結合新學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設置開放性的,需要學生經過調查、體驗、搜集、合作與交流才能完成的課題型作業。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利用能力,有利于他們朝個性化、自主化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類發展與環境》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根據課堂所學的知識,利用課余時間去周邊的廠礦調查和研究,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進行引導:(1)你的觀察對象生產什么?主要排除氣體污染、液體污染還是固體污染?(考查觀察和搜集資料能力)(2)污染物對周邊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考查綜合生物和環境知識)(3)收集典型污染物,利用所學知識探索其主要成分是什么。(考查化學探究能力)
這樣的課題類作業,需要學生綜合利用科學知識進行分析,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收集、整理能力,更能讓他們通過體驗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基本步驟,全面提升科學素養。
初中科學開放性作業的形式是多元化的,但是要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注意分層設置作業內容,這主要是考慮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原則。分層作業要包括基礎作業、綜合作業、提高作業三個方面,而提高作業主要是對優等生進行設計的,平時的作業要求讓學生完成前兩類就可以了,而對于提高作業則可以進行適當地指導后再要求全班學生完成。
成果展示是作業的點睛之筆,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大家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進行了講解與更正,對于大家個性發揮做得出色的地方給予贊美。作業成果展示是體驗成功的關鍵,通過成功體驗,有效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沖動,才能讓學生通過作業體驗學習他人的長處,完善自己的不足。例如,實驗成果再現、制作品展覽、優秀作業展示等。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受到表揚的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完成作業的喜悅,此外,教師還應設置“集體獎勵”,讓學困生能夠在集體榮譽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開放性作業遵從的“以人為本”的新課改理念,體現的是通過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過程,完成知識遷移和內化。具體操作中,我們一定要認真把握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然后參照實際學情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啟發個性的,可操作性比較強的開放性作業創設,以此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從生活經驗收集相關材料,并按教師的指向對學生所據材料進行分類、積累、創新、獨立操作及獨立思考等方面的養成教育,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訓練方式。
[1]傅錢良.初中科學有效預習作業優化設計的實踐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0).
[2]俞麗.初中科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實踐和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1(16).
[3]李周愛.初中科學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