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立文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蘇子溝中學)
我縣新一輪課改從2006年起實施,新的教學模式成為新課改的代名詞,各學科教師都嘗試著教學模式的變革。學習“洋思模式”,借鑒“漯河二中模式”,觀摩風城六中教學模式,考察東港小甸子中學的課堂教學,推廣三家子中學“三展一探”教學模式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高效課堂模式”仍然處在探索階段,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但我認為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都不是盡善盡美、完美無缺,只有適合自己學校的,也適合自己教學的,才是最好的。基于此,本人就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進行探討,與同行分享。
課改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課改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讓學生快樂輕松地學習。現實中,部分教師思想意識不到位,部分教師對課堂轉型存在畏難情緒和得過且過心理,缺乏改革的勇氣和創新意識。課堂轉型力度不夠,方法不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凸顯出來,造成課堂低效。個別課堂上教師講得多,生怕學生自己弄不懂,不敢放手讓學生主動求知,出現了教學內容不能當堂完成的現象,從而導致課堂密度和容量小,教學效率低。記得我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那節課時,我唯恐學生聽不懂,我的講解占了近40分鐘,學生練習得很少。在另外一個班上時,我放手讓學生討論研究,我的講解只用了10分鐘。課后測試時,我講解多的那個班級效果不好,練得多的班級效果卻出奇的好。這是我在課改之初犯過的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觀、教學觀沒有及時轉變,所以要想改變教學模式,必須徹底改變教育觀、教學觀。
1.我經常參與學校組織的外出學習觀摩活動,每每在學習之后都會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教學中,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借鑒成功的教學模式理念,我的課堂教學明顯地發生了變化。那時,我縣推廣三家子中學教學模式,我使用“三展一探”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結果內容很繁雜的一節課竟然輕松地上完了,學生學習得很快樂、很輕松。
2.要引導教師不斷嘗試,大膽創新,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我在參觀東港小甸子中學的數學觀摩課后,覺得他們的“導學案”很實用,既可以為學生自學提供思路,又可以完成課堂測試。我在備課時設計適合學生的“導學案”用于教學,實驗結果超出了理想預期,激活了教學的一潭死水,帶動了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改變。我認為好的、成功的教學模式固然可以借鑒,但必須適合自己的學生、適合自己的教學實情,才會更有效地促進教學,提高教學成績。
新的教學模式的形成是新課改的標志,教學模式對于推動課堂教學的整體改革作用是明顯的,但也不能夸大教學模式的作用。在我們縣推廣實施三家子中學教學模式的時候,我就感覺“三展一探”的模式并不一定適用于數學學科不同內容的教學。如,定理的證明、公式的推導就不適合小組探究。我堅持認為課堂教學的局部改革,比如,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方法的改革,都會對課堂教學的改革帶來新變化。另外,即使選擇和探索出一種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后,也不能為了模式而模式,使活生生的教學因模式而僵化。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不能把教學模式化、程序化。教學內容不同、課型不同、學習者的心態不同,教學模式就應該不同。特別是數學學科發散思維的培養,一題多解的嘗試,都不應該局限于教學模式的框框。再者,如果教師總是按照一種方式去教學,就會使學生產生疲勞感,使教學教條化。
總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建構,需要我們全體教師長期不懈地實踐和探索,這項工作對于課改是十分有意義的,它能引領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發展,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任何一種新模式的形成與完善,都需要不斷改進。新課堂教學模式,是課改的成果標志,但絕不是唯一的標志。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模式的改革行動是應該鼓勵和肯定的,但整體的課改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模式的改革基礎之上,更不應該將課堂教學的改革模式化和程序化,使之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