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偉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中學)
傳遞正能量,是當今社會思想宣傳的主流。在語文教學中貫穿思想教育,把正能量傳遞下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當今時代的需要,更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語文教師只有做到把正能量滲透于語文教學當中,在提高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同時,重視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才能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身上充滿正能量。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傳遞正能量呢?
中學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具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借助教材內容向學生傳遞正能量。例如,梁啟超的文章《最苦與最樂》,從苦與樂兩個層面談人們的責任,就是教導人們“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所傳達的正能量就是要有責任心、責任意識。再如,在學習《小巷深處》這篇課文時,要讓學生體會那濃濃的母愛之情,讓學生在心靈和行動上都能有所改變,學會尊敬父母,關愛父母。
積極有效地組織探究與交流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討論中領悟到課文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學會做人的道理。如,在教學《我與地壇》時,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給學生思考并探究交流:(1)作者殘廢后,在地壇的啟發下,他對生命有了哪些新的感悟?(2)作者的母親是個什么樣的人?她教會了作者什么?熱烈地討論了5 分鐘后,教師進行總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人能一輩子過得一帆風順,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像史鐵生一樣,堅強地面對逆境,活出一個大寫的‘我’來,讓我們的人生更精彩。通過這節課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的每一個挫折。
圖片和視頻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和具體化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上適時放一些圖片或視頻,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借此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使他們內心充滿正能量。
在上《蜀道難》時,學生對“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有些難理解,蜀道到底是怎樣的呢?有那么難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二十多張蜀道的圖片后,學生驚呼起來:“哇,好險峻神奇哦!果然難于上青天。”這樣,學生看了圖片之后,蜀道高而險的形象便印于他們的腦海中,他們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又多了一分。
課程改革新增了綜合性學習,在學習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廣闊空間,它讓學生帶著一個個問題走向自然、社會,通過調查、訪問、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和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如,八年級有“與名人同行”綜合性實踐活動。一個個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而成就大業的杰出人物,也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司馬遷身受宮刑,遭受巨大屈辱而終寫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諾貝爾在父兄都被試驗的炸藥炸死的情況下,忍受住沉重打擊而成功研制出炸藥。名人身上的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思想,頑強堅韌的品格,建立正確、客觀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激勵,意識到挫折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作文命題中,我有意識地把學生對自身成長的關心引入對國家、社會的關心上來。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后讓學生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題寫一篇作文,這類作文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胸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還有讓學生在觀看每一年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后,以《我要為____點贊》為題寫一篇作文,讓學生感受人物身上的正能量,并傳承正能量。
在語文教學中傳遞正能量的方式方法還很多,作為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追求一種綜合效應,既教書又育人,讓正能量成為教師前進的能量之源,幫助我們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一路風光,讓學生在正能量的驅動下,一生燦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