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鑄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四中學)
語文課要有濃厚的語文味。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過程。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復涵詠體味。通過反復朗讀,細細品味,讓學生感悟文字之美,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圍繞文本,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和欣賞作品。
近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功利化,一切從考試出發,讓語文課變成了訓練課、復習課,甚至上成了歷史課和政治課,語文課索然無味。無怪乎學生到了九年級時,課堂氣氛沉悶,回答問題機械。這些都是語文教學脫離了文本,語文味喪失造成的。我個人認為,要讓語文味回歸課堂,加強朗讀教學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讀出情感,讀出韻味。作為語文教師要立足文本,教出文味,教出藝術。
2014 年11 月4 日,我承擔了一節校內公開課,課題是《人琴俱亡》。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十分簡潔,寥寥數十字,就把事情的經過寫得波瀾起伏,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兄弟情誼真摯動人。
根據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和本文的實際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中對字詞教學主要以自主學習和小組檢測為主。八年級學生初步具備一些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課前強調自我預習,勤查工具書,再利用課本注釋理解字詞句的意思,然后通譯全文,口述本文故事,快速讓學生理解文意,體會情感。如果文言文教學僅僅教會學生表面的字詞句的翻譯,而不深入對課文內涵的挖掘,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是不合格的,是極其功利的,沒有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所以我把朗讀教學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具體朗讀指導過程中,我分三步進行。
本文重點讀好“猷”“篤”“都”“了”“喪”“輿”“奔”“慟”等字 的讀音,有的是生字,可以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來解決。有的是多音字,需要結合具體語境確定讀音,尤其對“了”字讀音的把握。采取學生讀學生指正的方式進行,讀準字音。
讓學生模仿古人說話的語氣和語調,讀準語句的節奏。具體方法是分組來完成,先在小組內模仿朗讀,相互改進,最后小組推薦代表在班上朗讀,學生打分評價,我只是根據個別情況再作個別指導,敘述性的句子怎么讀,描寫行的句子怎么讀,尤其是子猷詢問子敬消息的句子和摔琴時的話語怎么讀,力求學生讀出節奏,把握好語氣和語調。
文章本身就很感人,兄弟先后而亡,令人扼腕嘆息。但要學生讀出子猷字里行間的真正情感,還需要對子猷這個人物的個性有所了解。魏晉時品評人物的風氣盛行,名士們崇尚清淡,飲酒吃藥(“五石散”),不修邊幅,有的故作曠達,矯情做作,有的純屬消極頹廢,玩世不恭。王子猷出身名門,個性不凡。從他寄居種竹和夜訪戴逵兩件事即可看出。為了讓學生對其人有所了解,事先讓學生搜集他的有關故事,充分了解他的個性。這樣回過頭來,學生對子猷“語時了不悲”,一路“都不哭”的反常表現就能理解了,他不是不悲,此時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卻有情。其實他是大悲大痛,強壓著悲痛的。接下來他悼念兄弟的方式是獨特的,通過彈琴來表達對兄弟的思念之情。因過分悲傷,曲不成調,最后摔琴于地,放聲痛哭。明白了這些,學生再來讀文章就會對人物話語有新的認識,對人物個性有新的理解,書讀起來就會很有感情了。
我將朗讀教學貫穿整個教學始終,在學生揣摩人物心理時,不失時機地予以引申,古人說:“木猶如此,情何以堪?”那么文章是不是可以說“琴猶如此,人何以堪?”一件事物跟隨主人久了,它也便有了靈氣,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靈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沒有人能彈出協調的琴聲,這更能渲染出子猷內心的悲傷。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隨人亡,這更渲染出當時悲涼的氣氛。
三步走完后,我緊緊抓住文章中人物的典型動作和極富個性的對話,重點分析子猷的形象,通過思考“子猷用彈琴的方式來悼念他的弟弟體現了他怎樣的個性”這一問題,展開研討,學生都會感覺子猷這人的個性太過獨特了。
然后讓學生合上書本回味本文最難忘的細節,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鞏固所學。最后再通過拓展閱讀《悠悠二蘇手足情》感受古代文人間的手足之情。也順便從《七步詩》的反面事例中領會古代帝王之家的手足相殘的殘酷。布置課外作業時,鼓勵學生學會查閱資料,多查資料,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我覺得文言文的教學,應該擯棄那種死摳翻譯而不顧文章內涵的教法,我們應該多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分層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情感,讀出文言的味道,在朗讀中去體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種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將語文課堂教學教出文味,教出藝術,讓語文味真正回歸課堂,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這只是從一節文言文課堂教學來談朗讀的好處,其實在其他文體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都要重視朗讀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怎樣讀好節奏,讀出詩的韻味,更能顯示語文味,的確需要我們語文老師立足文本,精心設計,把朗讀教學放在語文教學的首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