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芳
(湖北省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調查發現,現在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缺乏主動性,甚至存在厭學現象。學習上的盲目性、無序性致使不能養成持久、良好的習慣,更談不上學習效率和成績突出。不難看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對高效學習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的學習習慣能促進高效學習呢?借鑒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讓學生課前閱讀將要學習的教材,先行解答課本中的地例題等,這種方法效果必然低于預期。有效的預習應該做到以下兩點:(1)抓好鞏固性預習,溝通知識聯系。新舊知識之間存在或多或少的聯系。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通過預習先溫故后知新,為新課的探究活動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從而為課堂實現高效提供保障。(2)實施目的性預習,提高預習效率。學生在預習新課時,往往會遇到困難,如果只是盲目地閱讀,不知預習的重點,就容易使預習失敗,產生挫敗感。因此在引導學生預習時,要給學生展示新知識的線索,讓其較快地了解、掌握新課的重難點,而產生成功感。
課堂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師生之間的交流,還是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認真傾聽都是保證學生高效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認真傾聽,信息輸入就會非常順暢,并順利轉化為學生消化的知識,提升教學效率。日常教學中,課堂語言的生動活潑、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都可以積極嘗試。但是,最重要的是關注全體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比如,在新課學習時,可以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逐步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導入新課,一系列具邏輯關聯性的問題貫穿課堂,不但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探索,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更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認真傾聽的習慣,對于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大有裨益。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學習習慣。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是保證學生獨立思考和有效合作的堅實基礎,是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最應注意的地方。注重教學的邏輯性,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做到思維活躍、融會貫通。我們可以通過章節重點摘錄(信息獲取理解)→歸類對比(信息拓展)→列知識結構圖(信息糾錯與建構模型)三大步驟示范指導學生對單元與章節進行小結,然后過渡到學生養成自我做學習小結的習慣,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對信息進行再加工,學會整合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時間是一切問題的核心。我們想要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管理時間是法寶。為此,我們要做到:(1)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要制訂學習計劃,做到要事第一,合理規劃,另外還要安排好完成每件事情所需的大概時間。(2)排除干擾,盡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環境的改變和調整往往不可避免,這里就要增強學生的自制力,避免其他事物的干擾,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事情,不拖拉。(3)學會合理利用時間。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空隙時間。比如:在口袋里放一些英語單詞卡片,有空就拿出來記一記;與同學閑聊的時候和他們討論一下學習上的問題等。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有了這種意識,學生自己都會想出一些辦法把空隙的時間利用起來。
大家有個錯覺,書寫規范的要求更多的是在小學階段教師所提的,到了初中書寫規范似乎顯得不太重要。其實作業練習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作業有助于鞏固消化所學知識,有助于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所以平時在做練習時,就必須規范書寫,字跡清楚,每一種題型按統一格式規范答題、頁面潔凈;作業書寫靠左邊,右邊做改錯使用;作業后仔細檢查,自覺驗證,發現錯題自覺訂正。學生作業干凈、整齊、規范,錯誤率大大降低,才能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要培養好以上五個方面的習慣,教師和家長還要做到:
1.嚴格要求,反復強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嚴格要求學生,給他們提出切實可行的要求,制定嚴格規范的制度;其次,在學生付諸行動、貫徹措施的過程中,需要師生都有毅力和耐力,長期訓練,不斷鞏固,持之以恒。
2.整體培養,相互促進。對中學生來說,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為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打下基礎,還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創造有利條件。因此,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提高學習效率,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更是實現終生學習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創新意識的根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