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銀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高山鎮學校)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生物學概念教學的把握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因此,生物學概念是初中生物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乃至生命現象、原理及規律的精確而本質的闡述。生物學概念學習是學習生物學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掌握好生物學概念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了解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解決生物科學問題必要前提。要學好生物科學,關鍵在于理解生物科學概念。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增加了關于生物科學概念的教學建議。因此,教師在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圍繞重要概念,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多種形式。如,講授生物科學演示、實驗、資料分析、問題討論等,促進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科學地、準確地把握和應用。我校是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學校,中考中所占的分數較少,只有25分,又是在初中二年級時按中考要求對四本書進行結業考試,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不夠高,學習熱情更不夠高。教師在把握課程標準和合理使用教材上,在生物學概念的教學策略上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探究如何對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問題就很重要了。初中生物科學的重要概念教學的實踐研究,基于上述目的要求,我注重重要概念間內涵和外延、重要概念與次要概念間的關系。
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術語來傳遞生物科學的概念,如病毒、病原體,抗原、抗體,傳染病、傳染源等,也可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來傳遞生物科學的概念,如基因、DNA、染色體的關系,先從它們的概念入手,再比較它們的內涵。我們可以認為它們之間是從屬關系,還可以用一句話來表述: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還可以用圖解來比較,DNA的有一些片段并非是基因,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又如,學習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時,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其中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有生命的生物)組成,非生物部分是由陽光、空氣、水、沙石、溫度等(沒有生命)的組成;屬于生態系統的有一片草原、一塊農田、一個池塘、一個湖泊、一條河流、一個花盆等;但是一條河流中的所有生物和一杯白開水等就不是生態系統了。生態系統越大、越復雜,其自動調節的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越小、越簡單,其自動調節的能力就越弱。我們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以死記硬背生態系統的概念來解題,學生只熟知生態系統包括生物與環境兩部分組成,而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中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說,并沒有真正理解生態系統內涵,沒有使學生真正理解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統一體。同理,可辨析神經細胞、神經纖維、神經末梢、神經的關系;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神經中樞等。學生有對比,能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差別,且易學、易懂、易掌握!
我們的實踐證明:要充分利用生物學現象和學生經驗引起概念教學,引導學生對生物學現象認真觀察比較、交流討論、歸納概括,深化概念教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或解決具體問題來鞏固概念教學,是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學中,既要揭示其實質,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圍繞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