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琪 高華雪琴 郭曉波
(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探究”,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能力,而且對課堂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有利的補充。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的能力目標要求學生在學完教材后,能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課外探究”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本文將從蘇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課外探究”的地位、“課外探究”的特點和“課外探究”如何應用于教學實際三方面進行研究。
以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材為例(以下都是以此書為例,對于下面的闡述將不做說明),研究課外探究活動在教材中的地位。研究發現,(1)課外探究”是蘇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部分,但并不作教學要求;(2)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材中共有3個單元,20節課,每一節課后都設有“課外探究”活動,共有20個課外探究。因此,“課外探究”與正式教學內容在數量上是相同的。
課外探究活動位于“思考”與“課外閱讀”之間,它與“思考”和“課外閱讀”在蘇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地位是相同的,但是,從對學生發展的作用的角度來看,“課外探究”活動的作用更大一些。
進行課外探究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并且活躍了學生思維。因此,“課外探究”有利于教師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如“實驗”“討論”“探究”等。
筆者分析這些探究活動,認為在進行課外探究時,學生是主體,所有的探究都是以學生個人或小組的形式,根據要求和建議去探索、發現、形成結論。教師在其中主要是起組織和引導的作用。
從內容上看,可以將這20個課外探究活動進行總結并將其分成六大類。第一類是讓學生根據要求以小組形式設計實驗方案,如,“……設計實驗證明某種水生植物的果實或種子的傳播方式是和水生環境相適應的……”第二類是調查當地動植物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如,“據統計,地球上生活著100萬種以上的昆蟲。讓學生調查當地的某種昆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小組內進行交流……”第三類是通過調查問卷、訪問等,撰寫調查報告。如,“調查當地農貿市場上銷售青蛙等兩棲類動物的情況……”第四類是搜集相關動植物知識的資料,并展示成果。如,“有許多資料表明,生物的性別決定也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請搜集相關資料,并和他人交流……”第五類是觀察生活中動植物特有的一些現象。如,觀察蠶在生長發育中的變異現象。第六類是動手制作簡易生物模型,如,制作蝗蟲的外骨骼模型。
筆者分析和研究這20個課外探究活動發現,課外探究活動主要包括活動要求和活動建議兩方面。但是對于需要用刀等器具的課外探究,如,在蘇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中寫道:“嘗試仙人掌的嫁接,裝點自己的家……”在建議下面會標記“安全使用刀剪等銳器”的提示,而對于一些需要做簡易生物模型的“課外探究”,如,“分組設計和制作招引鳥的簡易人工巢箱和飼養臺……”會附上一張或幾張模型圖片。
對于生物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要看到“課外探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盡量提供教學工具和實驗條件,幫助學生在課外順利進行一些探究性活動,給學生提供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對生物課程產生濃厚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生物課程的認識和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但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的過程是必要的,生物探究活動重視的不是結果,而是更重視探究的過程。
既然是課外探究,教師在開展此項活動時就不能過多的占用課堂時間,主要應該讓學生課下或放學后進行。對于搜集資料、展示成果這樣的課外探究,教師可以讓學生個人或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需要去一些地方調查的課外探究,如“調查當地農貿市場上銷售青蛙等兩棲類動物的情況……”,要安排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以方便教師可以集中帶領學生,保證學生安全。最后,學生在課下做好課外探究活動后,教師要給學生展示自己成果的機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的興趣。例如,可以抽出一節課時間讓學生展示成果、全班學生一起討論交流。
宋玉珍.淺談對初中生物教材中“課外探究”的認識[J].教育教學論壇,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