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茹
(吉林省長春市一零八學校)
我們語文教師,每天都在經歷語文教學。我們每天很認真地備課,熟記了課本內容,熟練地掌握教法,甚至有的老篇章因為教過很多次,早已經爛熟于心,登上講臺便能如魚得水,收放有度。我們每天又很認真地上課,傾其所有,都給了學生,因為常年的傾吐,累壞了嗓子,有的教師甚至不用麥克上不了課。我們每天不斷地訓練批改,小條、卷子摞成了山,頸椎后背一起疼,不去按摩就無法繼續工作。一學期結束之后,我們研究一下學生在語文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的時候,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真的進步了,真是欣慰。但冷靜一會之后,我們又悲哀地發現,這種進步與我們的付出相比,只是滄海里的一點水。現實中,我們也都清楚,這種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的緣由有很多,或大或小,或主或次,但我今天只來談其中的一小點看法,那就是關于我們的教學內容,把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不太成熟的想法說出來和大家交流,十分誠摯地懇請大家給予我批評和指導。
我們的教學內容,最主要的就是教材,其次是由各校教師自己選擇的成型的訓練內容,比如大本卷子、閱讀讀本和作文訓練專集。因為每本教材內容的教學不能夠填充整個學期,所以一學期中還有很多的教學時數是由以上提及的其他學習內容來補充的。所以我將從兩方面來談我們的教學內容,一個是教材內容,一個是補充內容。
我想,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補充內容,我們都要選擇“經典”去學習和教學。“經典”這個詞在詞條上是這樣解釋的,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近年來,“經典”的用法又有所發展,《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增加了一個新義項: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響較大的,如“經典影片”。新增加的意義是原有意義的引申。那么在廣義上來講,除了歷史上文學上我們公認的“經典作品”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和判斷,來界定我們所認為的經典。比如說,我個人認為梁衡的一些文章是散文中的經典,您可以認為某些文章、某些歌曲或影視作品是經典等等。又因為我們所談的是語文教學內容,所以,還是要傾向于文字經典的。之所以選擇經典來擴充提升我們的教學,是因為我們教材所選內容本身就有很多是經典,如《論語》《老子》《儒林外史》《西游記》《再別康橋》《陌上桑》等。我們對這些經典的挖掘和利用,實際上是從課文出發,不脫離教學實際,又因為“經典”本身就是經得起推敲、品讀、鑒賞和研討的,無論是從語言特點、意境風格、立意選材等哪個方面,都是精粹。用經典填充我們的全部教學內容,將猶如帶領學生游歷文化世界的瑰麗長廊,那種欣賞接觸經典過程中所產生莫大的享受感和精神滿足感,那種廣博深邃的人文性的浸潤和濡染,將是隨便在哪本卷子哪本書上找篇文章,隨便做幾道習題所遠遠不及的。就如同小溝渠內賞景偶有所得與飽覽名山大川之后的心胸震蕩是無法比擬的一樣。在這樣經典的太空滄海里徜徉,學生怎能不開闊眼界,增長見聞,積淀文化底蘊,凈化精神,提高文學素養和閱讀感悟呢?登臨過這樣的高山之巔吐故納新,學生又怎能不去依賴向往陽春白雪的純美世界?
那么,具體如何挖掘經典提升語文教學呢?如果分成兩部分說,那么挖掘經典主要針對教材內容,利用經典主要針對教材外的內容,讓它們作為教材的補充。先說第一部分,對教材經典的挖掘,這種挖掘,是想以教材經典為契機,進行挖掘,擴充知識面,然后形成知識的一個專題系列,讓這個系列成為教學內容,這種挖掘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是連珠式,也就是由一個經典文章內容,線式地連帶出其他與之類似的相關的經典內容,比如說針對我們教材中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們在教學完成之后,如果我們想讓學生了解更多徐志摩這個人和他的詩歌,可以牽引出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比如《我不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贈日本女郎》,如果我們想以徐志摩的詩牽帶出二十年代新月派的詩風,讓學生了解到那個時期這一派別的特點,就可以擴充詩人聞一多、卞之琳、梁實秋的詩歌。這種連珠式線性的擴充,主要針對教材中內容稍深刻的部分,因為就學生的閱歷和心智年齡來說,這部分內容不太容易完全體悟,就可以利用各種方式在知識面上進行擴充,形成一個小的系列,主要側重于知識性和內容的了解和背誦,以達到量的積累。我們教師平時就已經通過這樣做來擴充學生的知識面了,而在這里我們強調的是對擴充的內容如何處理。如果真正想達到我們設想的擴充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翻翻看看,而是要進行預習、講解和背誦的,把它們當作教材內容來處理,當作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來完成。
第二種方式是漣漪式。以教材的內容為一個基準點,仿佛一石擊破井中天,蕩出一圈圈漣漪,是對經典內容本身的擴充和挖掘,目的是為了加深感悟理解,這種方式主要針對思想內涵深刻,適合學生心智年齡,能夠指導學生生活,并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德行情操境界的內容,這樣的一系列知識注重感悟性。以長春版的《論語》九則為例,我個人覺得這幾則論語選得特別好,如果非要做比較的話,無論是在內涵上、實用性上、提升思想認識上都要比人教版的十則更實用。“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歷史和現實中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們需要用今天的思維去重新理解圣人的溫厚教誨,城市大,危險多,社會復雜,我們學生年紀小,閱歷淺,做事的時候,要向父母請示匯報,讓她們知道我們在做什么,了解我們的動向,一切都只為不讓父母牽腸掛肚地憂心,我們就是最大的孝子了。“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樣的教誨,我們聽起來多么的震撼心靈。包括我們成人,有多少人都是認為給予父母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盡孝了,而且可能還把給父母吃喝穿戴作為一種孝道來在人前人后去炫耀。可能大家有時間去給寵物花錢洗澡,沒時間為父母搓背。我們應敬重他們、關懷他們、體貼他們,抽出時間來陪他們。我們現在本就靠父母供養,談不上供養父母,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一個孝子呢?這種孝道是平時我們忽略掉的,相信學生聽后也是豁然開朗。這種聯系生活的挖掘,對于孝道的認識,對于指導我們生活中行孝,它的意義遠遠超過枯燥的說教以及會默寫背誦這句話。同樣,《論語》中教材沒有選編的其他關于孝道或是對中學生指導意義強的語句,便可以找到,適時地進行補充和利用。比如,“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從一個人在家表現來窺視這個的人品和人格。孔子認為從個人對待父母的態度,可以推斷他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態度,只有對父母盡孝,才能為國家盡忠。拿今天的話講,你只有對父母能行孝,才有可能對工作認真負責,并做好其他的事。它強調家國相連,血脈相通。如果學生能對孝有一個系統、清晰的認識,相信使命感和責任感也就油然而生,他們便好教育了。儒家倫理注重家庭,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友愛相親。如果我們把上述這些特點賦予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內容、新意義,對于樹立國家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對于改善人際關系,實現人的精神的現代化將有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