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琳
(遼寧省大連市108中學)
聲就是指所有一切物體能發出音響的被稱為“聲”,也包括各種能通過撞擊、震動、震蕩等發出的音響,這一切音響中能發出悅耳的“聲”被稱成為“樂”,這其中包括人生理結構中嗓音發出的音響。人通過嗓音發出悅耳的聲音,并能將它延續下去,有一定音高序列排列組成的音樂被稱為歌唱,這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樂器——人聲(歌喉)。將人聲有目的地組織起來,構成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高,不同的節奏,不同序列的排列,構成用人聲組織起來的交響樂組合,被稱為多聲部歌唱組合,把它運用到課堂中,就成為多聲部歌唱課。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通過人聲去培養獨立聽覺作為目的,從而以人聲為基礎去進行音樂教育,強調培養學生自然嗓音歌唱,尤其是進行多聲部、多種形式的歌唱教學活動就會特別有意義。
教師的工作就是考慮是否可以在自然歌唱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那么,教師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教學形式,引導不同類型學生改變歌唱觀念,對歌唱產生興趣,進而再對多種歌唱表演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并且自信的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呢?我認為,可以通過多聲部歌唱的辦法培養他們對歌唱的感覺和自信,進而幫助他們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特色的歌唱方式,找到適合各人音域唱的歌曲部分,在演唱當中扮演不同的聲部,讓學生明白自己是有音樂能力并且能很好地唱出歌曲來的,在不同的聲部中讓每個人擔任一種聲部角色,讓他們明確自己是整體中的一分子,這樣就可以不使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受排擠”。這種感染性極強的方式用信念把學生集中在一起,不需要其中的某一個人單獨來唱,避免了各自演唱方面的難堪,同時還可以根據音色特點安排聲部,充分發揮學生最自然的聲音特點,尊重學生的真聲的音色,這樣學生會認真發揮自己的特色,從而克服很多因心理因素出現的跑調問題。教師要了解各個年齡層的學生最適合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音樂,要讓學生在最自然的情況下,用最自然的聲音唱歌,將學生以不同的音域類型進行區分,這些特色融合到歌唱中,就形成了和聲的魅力,這就是在音樂課堂中利用多聲部歌唱教學形式,來強化人們形成正確歌唱觀念的意義所在。
柯達伊在他的論著《正確的歌唱》中寫道:“二聲部歌唱在一般音樂教學中開始的太晚了。”這一點特別值得中國這樣一個幾千年來主要以單聲部為主要教學形式的學校音樂教育參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歌曲像海洋般豐富的國家,對于每一個愛唱歌、能歌唱的學生來說,這樣一個“樂器”是每一個人身體上都有的器官,那么歌唱也是屬于每一個人的。我認為歌唱是首位的、最重要的音樂實踐和練習是整個音樂教學的基礎,而多聲部的歌唱尤為重要,必須在比通常更早的時候和階段就開始學習和練習。由于學生的音色、節奏、音域、音準、模擬音準能力不同,在歌唱中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統一協調,為了每個人在這場音樂教學活動中都參與進來,就需要用到前文中提到的將不同音域類型學生進行分組合練的方法,這恰恰就形成了一種人人都能參與的多聲部歌唱表演形式。由此,要推廣以多聲部歌唱特色形式作為載體的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形式。
[1]陳玉丹.音樂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蓋世俊.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課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音樂教育,2007( 02).
[3]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2004.
[4]胡慶生.中外經典重唱歌曲選[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07.
[5]胡郁青.多聲部聲樂作品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