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鍵龍
(重慶市兼善中學)
讓我們把歷史的視角轉移到1644年4月25日,在北京的景山,大明帝國的最后一位君王——崇禎皇帝自縊于一棵歪脖子樹。后世的史學家給崇禎皇帝的謚號叫“思宗烈皇帝”,“思”是懷念、思念,“烈皇”是殉國的意思,完完全全是一個高大上的形象??蔀槭裁催@么一位在后人眼中擁有如此光輝形象的皇帝,卻成為亡國之君呢?這樣一位不動聲色勵精圖治的年輕君王,又是怎樣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走上了家破國亡的不歸路的?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思考,從崇禎皇帝的人物性格中探尋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在崇禎的性格中有著這樣幾大缺陷:(1)自以為是、刻薄寡思;(2)不擔責任;(3)容易感情用事,且極具感性化思維。
崇禎皇帝自幼讀書,對歷史上的那些圣君賢臣密切協作、共同創造豐功偉績、建立盛世王朝是極為羨慕的,也想要在自己統治時期再現一次盛世之象。按照他自己的判斷,君圣這個條件他已經基本具備——那確實是這樣,和明朝的其他帝王相比,崇禎皇帝完全就是明君的形象,他一上位,迅速消除了魏忠賢“閹黨”勢力,扶持了東林黨一幫正人君子,按照儒家的倫理道德觀,皇帝應該節儉勤勉,崇禎皇帝完全符合這些標準。有一次大臣拍他馬屁:“您是中興之主,好比漢文帝。誰知弄得這位自以為是的皇帝很不高興,他認為漢文帝頂多算得上是個二流皇帝,把自己比作漢文帝實在是貶低了他。還有一次,一輔臣提到唐太宗,崇禎皇帝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道閨門無須,家法敗壞,我還羞于與他相提并論呢。”對于像唐宗宋祖一類的皇帝,崇禎皇帝確實沒有太放在眼里,他立志是要做像堯舜那樣的圣君賢主。
當1643年孫傳庭戰死潼關的消息傳到大明朝堂時,崇禎皇帝把他的刻薄寡恩發揮到了極致。這樣一位為朱家王朝戰死的大臣,至少也應該給予相應的獎勵吧,可是崇禎皇帝卻認為孫傳庭自己脫盔解甲潛逃了,所以,陣亡將軍應有的恤典一概沒有給予,作為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傷透了大臣們的心。
崇禎皇帝對自己所犯的過錯,一概不予承擔責任。溜肩膀、推卸責任是他的拿手好戲,他的一貫作風是朝政中有大的失誤,總是要由閣、部大員來承擔責任。每當遇到猝不及防的重大危機的時候,他很少能想出沉著機敏的對應方案。能做到的大體是兩類事情:(1)臨時任命專責大臣,實際上是把重擔往別人身上推;(2)嚴厲懲罰引發危機或是與危機有關的失誤者,依次來推卸自己的責任,并發泄自己的刻毒怨憤。他本人根本就缺乏統籌安排進行制度和改革的能力,又自以為是,從來為沒有組織得力的領導班子做過周密的籌劃,對各種破格使用的人才,他又很少認真進行周密考察,更談不上長期培養。因而崇禎時期用人很多,用人途徑極廣,但真正有用的人才卻沒有幾個。在他的17年的統治中,先后任用過整整50人為內閣大學士,人稱“崇禎五十相”。在崇禎的17個年頭里,朝廷中最重要的大臣像走馬燈似的你來我往,交替更換。這樣一位既勤勞又自以為精明的專制君主給這個帝國造成的傷害,遠遠要大過一個平庸、惰怠、無所事事的皇帝。
崇禎皇帝一生當中多次下過罪己詔,這嚴重羞辱了他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自尊本來是人性中的一種高貴氣質,但在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和一言九鼎的絕對權力的雙重腐蝕下,崇禎帝的這種自尊卻化作了極度的狹隘和刻毒。在天下紛紛,政局打亂,幾乎無法挽回頹勢的形勢下,他不得已下罪己詔承認錯誤,做了一番自我批評。但天性中的自尊和褊狹又使得他在向天下認“罪”的時候感到了無法排遣的恥辱、怨懟與沉痛,讓他抑郁、憤懣、寢食難安。正因為如此,他在下罪己詔承認自己也有不足之后,難免要緊跟著一次肆虐的發泄,以便使脆弱的心靈恢復一點平衡。
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崇禎皇帝用17年的時間,用他那符合儒家一切圣君標準的一系列行為來使得君臣離心同時喪失了和群臣最基本的信任共識,最終在風雨飄搖中大明王朝崩塌,崇禎也吊死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下,他到死都沒明白正是自己的性格缺陷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的崩塌,臨死前他留下血書:“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賊碎裂朕尸,但弗傷我百姓?!弊詈筮€是把罪責推給了別人,把面子留給了自己。
悲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