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水榮
(江西省德興市李宅鄉中學)
“疑”是探索問題的動機,“問”是探索知識的過程,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疑”和“問”才能完善認知過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擺脫傳統的死記硬背和抽象理論說教,要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方案,啟發學生生疑,然后在疑的驅動下,去主動探索和認知。鑒于此,筆者聯系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對如何通過由“疑”到“問”,完善語文認知進行分析與討論。
“學貴有疑”,“疑”是讓學生主動探索,是學生的原始驅動。初中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就是誘導生“疑”的物質基礎。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整合教學內容,然后抓住關鍵知識點誘導學生生“疑”,引導他們學習、討論和探究,如此方能充分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探索潛能。
比如,在教學魏巍的《我的老師》時,許多學生一看這樣的題目太大眾化了,從心理上就沒有探索欲望。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抓住本文的教學重點進行如下引導:想必同學們對這樣的作文題目并不陌生,但是我們為什么總寫不好呢?作者抓住了哪幾個實例來寫我的老師呢?
這樣啟發能有效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主動反思自己,進而根據自己的知識漏洞進行彌補性學習和探究,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順著疑問進行探索,但是畢竟會有許多新的知識節點,他們一時不能有效解決,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要敢于發問。只有發問,才能開啟互動模式,才能讓知識點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水落石出,才能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承接上例,我根據教學重點鼓勵學生發問:大家通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是通過哪幾件事寫蔡老師的,蔡老師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看法?學生通過仔細閱讀和探究討論,以小組的形式相互提出問題,對于不能達成一致的問題要敢于請假老師。只有讓學生敢問,才能有效彌補知識漏洞,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
總之,由“疑”到“問”是學生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我們只有結合教學內容,并參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問題,驅動探究,就一定能收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