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捷
(福建省寧化縣第六中學)
地理課堂的有效和高效是所有教師追求的目標,筆者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認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構建思辯、民主、開放的課堂,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高中生開始思考人生,形成對社會的看法,智力發展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針對高中生日益活躍的思維發展,在課堂中開展辯論可以獲得較好效果。如,三峽工程的利弊、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前途、山西能源基地建設中輸煤好還是輸電好等。
比較法也是思辯課堂常用的方法。比較可以見異同,比較可以出真偽。如,在必修3的學習中,可以通過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區域差異,探究不同區域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方向的影響。松嫩平原地處我國東北地區中部,地形平坦,地理條件適合玉米、小麥、甜菜的種植,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又因石油資源豐富成為我國重化工業基地;而長江三角洲河網密布,氣候溫暖,降水豐沛,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種植的農作物多為水稻,屬季風水田農業,現代又因交通便利,商業貿易發達,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區域不同的發展方向。通過自然及人文地理條件的對比,學生樹立了比較全面的觀點,克服了看問題的片面觀點。
綜合性是地理環境的特性之一,應用這一特性對地理現象進行多因素綜合分析,可以形成整體性觀點。如,我國西北地區干旱特征的形成,是在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深居大陸內部的地理位置,距離海洋遙遠,山嶺的重重阻隔,使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降水稀少,氣候干旱;地表不長草木,植被稀少;地表河流不發育;土壤也不發育,形成荒漠土,干旱的區域特征就形成了。這樣的地方有人煙嗎?在一些地下水豐富的地區發展了綠洲農業,有冰雪融化的地方用雪水灌溉發展了灌溉農業,但還是地方遼闊,人煙稀少。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只要各種因素相同,地理環境就相同。這就是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觀點。
總之,高中地理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充滿理性思考的課堂,帶給學生的樂趣遠比只注重知識傳授的課堂多。
教學民主是應對高中生獨立性心理發展和逆反心理強而采取的對策。要讓高中生喜歡地理課堂,你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板著臉上課。最好的做法是和他們交朋友。我國學者呂昌順研究過,學生喜歡教師與喜歡教師所教的學科相關很密切,一致率達95%以上;而學生對不滿意的教師和對該教師所教學科都不喜歡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一致率達80%以上。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具有安全感、舒適感。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才敢于積極發言,積極開展思維活動,甚至敢于和教師爭辯,這樣的課堂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課堂中,要做到讓人人參與,通過開展地理競賽是一種很好的活動。如,在學習區域差異時,我把學生分成兩組比賽,說出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不同點,看哪組說得又多又準。結果,學生不僅從氣溫、降水量、溫度帶、干濕地區、農作物熟制、種類、耕地類型等多方面進行了比較,還有從建筑物特點、朝向、間距、墻體厚度等進行對比,收到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效果。如果教師直接告知,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可見,不同的學習方式,達到的效果完全不同。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思維發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高中生不僅僅滿足于學習知識,還能模擬成人世界解決實際問題。如,幫助亞馬孫地區的人們想想雨林的前途,分別扮演政府官員、外國企業老總,站在各自立場看雨林的前途:是保護,還是開發?
一節課時間有限,留有余味是開放的地理課堂必備的一個環節。課堂向課外延伸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如,學完“可持續發展”一節內容后,拓展:大家今后去超市或商場購物怎樣做才環保啊?結論:自帶布袋或籃子去購物。此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開展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如,開展地理調查、做地理實驗、參觀訪問等。
總之,要讓高中地理課堂有效,就需要我們借助新課程的理念,構建有效地理課堂。
[1]段明琳,趙延菊.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2]袁書琪.地理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