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蓓蓓 仇方道 傅 臻
(江蘇徐州師范大學城建與環境學部)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與他人的共同合作、信息交流等方式,獲得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的發展促使情境教學越來越多地被引入學科教學。在高中地理學科中,模擬情境教學則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通過不同的途徑,利用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情境,并指導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過程中獲取地理知識和技能。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倡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中應用模擬情境教學,能夠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的學習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以使學生在優化的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地理情感和態度。
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等在內的地理信息技術也獲得迅速發展并得到廣泛應用,這就為模擬情境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模擬情境教學中,通過展示地理信息技術獲取地理圖像和地理數據,可增強地圖教學的精準性和形象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圖分析能力。地理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同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規律、演變過程等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搜集和分析,進而引入高中地理課堂中以輔助模擬情境教學的開展。
地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空間性以及動態性的特點。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涉及許多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現象,這些地理要素及現象無不體現著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區域性、空間性以及動態性。地理學科的這些特征,使模擬情境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成為必要。模擬情境教學可以利用相關的教材、教具和多媒體,通過實物模擬、圖畫視頻再現等方式創設情境,展現不同地理要素間的區別和聯系、不同空間環境的差異性和同一性以及不同地理現象的發展演變規律,使學生在生動的教學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培養地理情感。
高中地理課程既包括以自然地理環境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地理,又包括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人文地理,還包括研究某一特定地區地理環境的結構、特征以及發展變化的區域地理。在自然地理中,因涉及很多概念、原理和地圖分析的知識都較抽象且難理解,所以在這部分模擬情境教學中,易出現情境的設置不夠清晰明確、難度較大的現象。而在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課程中,教學內容多以人口、資源、環境和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為主,學生理解起來會相對較容易,但在這部分的模擬情境教學中,情境的設置容易忽略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本質及其聯系,出現情境設置淺層化的問題。因而,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難度適中的模擬情境尤為關鍵。
高中地理作為文科綜合中的一門,教學課時安排比較緊,而且在現行的考試制度下,很多地方或學校將其視為“副科”而不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在地理科目上的被動學習和參與,從而影響了模擬情境教學實施的效果。目前,教師在地理課堂中進行模擬情境教學時,雖然也會通過音頻視頻、教具模型再現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布、成因、發展演變等知識要點,但由于課前學生的準備不足,致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尤其是難度較大較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時,會出現對情境中涉及的知識點理解不當以及被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前主動做出預設,并在課堂上能夠及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對教學做出靈活的調整,以推進模擬情境教學的順利完成。
模擬情境教學作為情境教學的一種類型,具備情境教學所特有的優勢。但過分局限于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可能會帶來物極必反的消極影響。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很多抽象的地理知識可利用模擬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貼近實際生活經驗的問題情境,淺入深出,使學生在情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應將模擬情境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恰當地結合起來運用,相互取長補短,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為使模擬情境教學能夠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高效作用,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重視模擬情境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制訂適當的改進對策,使模擬情境教學能夠與地理學科深度融合,為師生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提供可能。下面就以“大氣的水平運動”一節為例,從不同的角度將模擬情境教學引入高中地理課堂開展教學。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學生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和通過教學學生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模擬情境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難度適中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情境開展中發現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大氣的水平運動”中的“地轉偏向力”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馬桶或水池排水時水總是逆時針旋轉流出”這一現象設置情境,可以利用Flash動畫的形式展示水池排水時的流向,也可以自制一個帶有排水孔的透明塑料小水池,通過往里面注入水向學生展示。通過這種貼近于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實例創設模擬情境,更易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習慣,同時模擬情境的開展,有助于促進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意義建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告訴我們,若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在日常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在課前做大量的教學準備工作,而學生很少做課前預習,這就會影響模擬情境教學中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在“地轉偏向力”的學習之前,教師可適當布置給學生一些任務,讓學生自主預習地轉偏向力的概念后收集生活中一些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的地理現象,并在模擬情境教學的開展中引導學生積極展示,使其獲得學習地理的成就感。此外,教學過程還是師生多邊活動的“反饋—控制”過程,教師應在模擬情境中根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對問題的回答情況適時對教學過程做出調整。在講解地轉偏向力時,會講到同是這一節中的兩個知識點:水平氣壓梯度力和摩擦力。在這三個力講解完后,教師提問學生:高空大氣和低空大氣受這三個力的影響是相同的嗎?在剛拋出這個問題后,給學生一點時間思考,若學生都沒有積極的反應,教師可以再次強調教材上“近地面的風還受到摩擦力的影響”這句話,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低空大氣是同時受這三個力的影響,高空大氣主要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而摩擦力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建構主義作為模擬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其理論指導下的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認知學徒式教學等教學模式都可與模擬情境教學相結合,并應用到高中地理的課堂中。如,在學習地轉偏向力的過程中,教師創設排水池排水的情境,師生圍繞這一情境進行互動和探究,共同完成教學目標。這便是模擬情境教學與拋錨式教學的結合,其中排水池排水這一情境就是“錨”。在“大氣的水平運動”這一節中,除地轉偏向力外,還涉及水平氣壓梯度力和摩擦力。在這一節開始前,教師將這三個概念展示出來,并從地轉偏向力的模擬情境入手,逐步引導學生完成對這三個力的學習,探究它們如何共同影響風的形成及風速和風向的變化。這就是模擬情境教學與支架式教學的結合,其中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便是腳手架,即概念框架。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模擬情境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靈活處理模擬情境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模擬情境的開展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獲得地理技能,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體驗到過程、學習到方法,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環境倫理觀念、全球意識及愛國情感,進而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
[1]李良剛.基于建構主義的多媒體地理課堂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12):38.
[2]石錦生.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情景模擬教學法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09):178.
[3]張淑艷.初中地理課堂中情境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5(09).
[4]谷曉紅.基于地理學特點和地理思維方式的地理教學論研究取向[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11):118.
[5]朱宏蘭.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師和學科地位[J].地理教學,2014(03):57.
[6]陳澄,夏志芳.地理學習論與學習指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