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東
(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與來自于發達地區的大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他們都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進入學術氣氛濃郁的大學環境, 他們往往表現出更加優于其他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這一點最難能可貴。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傳承本民族的性格特點,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域觀念等情感理念已經成為他們性格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們在與社會的接觸交流中,最能表現性格豪爽、多才多藝、執著倔強的性格特點。 他們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樣是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環境造成的經濟文化落后帶來的自卑感和壓抑感。 學習生活中表現出思想保守、社交能力不足、自信心不強的性格弱點。 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性格特點,讓我們可以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性格優劣,引導和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筑牢專業基礎,塑造完美人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特點,不同民族的生活特性、文化習俗都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生活特征。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 具有民族特色的行為習慣和表達方式就是他們長期耳濡目染、民族生活特性沉淀內心的具體表現。他們感情真摯、率性而為,待人接物講究誠信。 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接觸要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接受和包容他們的行為習慣。 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受本民族的影響,語言表達、生活習俗有禁忌,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往往會形成自己的交往生活“ 小圈子”,對外界人群的戒備心理常常存在。 應該講, 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歷史悠久,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即使少數民族大學已經具有現代青年人的時代特性, 融入主流社會實現自己美好夢想的愿望與其他大學生并無二致, 但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卻不可忽視他們的生活特點。
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交流工具,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少數民族的孩子受家庭的熏陶和環境的影響,自出生以來交際的主要語言是自己的母語, 漢語學習的條件因地區教育資源的限制而有所差異,部分地區也只是在課程中開展漢語這門課,但是人們平日里都以母語交流, 所以導致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學生進入大學生活后,語言交流成為溝通交流的主要障礙,很難適應新的生活,其最先表現出來的就是與同學們交流困難,進而形成惡性的循環效應,漸漸地產生自卑心理。 所以,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耐心的幫助。比如,可以在大學加大漢語學習的課程量和課時量,避免出現少數民族學生只與少數民族學生交互往來,逐步讓少數民族學生走出交流障礙這一困境,通過廣交朋友,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
在開設漢語言學習的同時, 我們也應該關注他們專業課程的學習。因為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教育基礎比較薄弱,而且自我學習能力很薄弱,當與我們學習的相關內容進行接軌的時候,難免有些錯位,也就是跟不上老師的講解,所以,我們應該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一幫一互助隊, 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幫助少數民族學生,使他們可以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共同學習,和諧融洽相處。
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意識強烈的特點是大學教學管理體系中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需要正確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挖掘本民族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因素,充分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了解他們本民族的歷史現狀和民族特點的前提之下,找出各民族之間的契合點和交匯點,傳遞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各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情感, 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使之真正感受到我們共同的民族情感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愛國情結、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做有利于加強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使學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創建一個強大而宏偉的祖國。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壓力大,學習成績提高較困難,如何擺脫這一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確立目標。 目標確立,加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行動, 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們在少數民族學生入校后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他們制定目標,進而制定一定的學習任務,讓他們有一種緊迫感,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沖勁,在提高自己專業水平的同時,逐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步入社會發揮聰明才干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如今,各個高校都在擴招,使得進入各級各類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也越來越多,所占比例也越來越高,所以,對于傳統高校而言, 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教學管理成為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務, 因為它關系到少數民族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國家戰略目標,關系到民族團結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注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培養合格人才就是對國家發展、各民族共同進步、實現中國夢的最大貢獻。
徐延花.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教學管理的體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