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易男
(武漢外國語學校)
新時期班主任工作要求我們順應互聯網時代與人本思想發展的潮流,從傳統思想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班級管理,在形成班級合力的基礎上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1.漠視學生個性價值追求。實際上,學生既是“班級”的學生,更是具有自我實現需要的“個體”的學生。傳統班主任工作容易忽視學生的個人價值追求,阻礙了學生積極性的發揮。
2. 以典型的家長式管理思維對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生硬的執行,甚至有時候還要落實個別領導的意愿。這種只進行管制,而不進行服務的方式容易壓制學生。
3.以事為中心忽視了對學生的認同與激勵。傳統方式只負責“管得住”而很少考慮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習慣于以家長式、命令式的方式壓制學生,因而造成衙門作風與學生逆反。
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學生成長過程是伴隨著知識增長和更新、經驗積累、能力開發與個性發揚等一系列自我成長發展的獨特過程。班主任應以平等心態支持學生并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激勵、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去實現預定的目標。
1.從價值觀念上,要重視學生的需求。班主任應追求工作內容與學生需求的匹配,追求學生價值和班級價值的統一,追求近期價值和遠期價值的統一。
2.在工作內容上,要促進學生能力的不斷提升,積極性不斷提高,開創班級管理良性循環的可喜局面。班主任的工作重點是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活力,使其能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學習成長。這樣,學生才能實現知識的不斷積累,能力的不斷發展,從而達到“自我實現”。
3.在工作形式上,要以動態管理思維規范學生組織紀律、安排學生生活作息、完成學校布置的其他工作,根據班級目標和學生個人情況,為其做好學業生涯規劃,充分發揮學生才能,人盡其才。這就把班級管理與學生發展進行了動態結合,使得學生學習、班級成長與學校發展目標結合起來。
4.在工作方式上,班主任應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價值與自尊心,進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多激勵,少懲罰;多授權,少命令,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體現每個學生的價值,最終實現學生發展與班級發展的良性互動。
新時期班主任的工作要領包括構建合理的組織與制度,建設并完善班級文化,實現現代化的班級管理等,具體又應以如下四個步驟依次建立與實施。
1.班級管理制度奠基
班主任工作必須先有規范和制度以達到促進學生成長目標的實現。其內容至少應包括:考勤制度即考勤的辦法、遲到早退及曠課的處理、請假程序及審批權限等;組織制度即班委、團委及課代表等系統的組織管理規定等;考評制度即德育考評項目設定、德育衡量標準等;獎懲制度即應以獎勵為主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對學生有充分激勵作用的制度。
2.班級組織平臺架構
在基礎工作做好之后,班主任工作的著眼點應放在優化班委成員配備與組合,達到優化管理的效果。比如,課代表團隊的設置,由什么學生擔當,要達到怎樣的效果。這些工作要求班主任要對各學科有相當的了解,更要對學生的優缺點做到心中有數。
3.班級資源體系建立
班主任工作需要有制度、有組織,因而必須搭建組織平臺。但的班主任工作還必須建立班級資源體系。班級資源必須開發出來,才能創造價值。班級資源至少可包括三大部分:學校、社區與家庭。班主任工作要有資源管理思想才能明自棘手問題可能出現在哪個環節,再去有重點地建立班級資源體系,并利用這一體系更好地服務學生:
(1)學校資源體系。學校作為班級所依重的最重要的平臺,除了提供各科教師、教室及教學設備之外,更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優質的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資源。如學生德育工作方面,可以依托政教處、心理咨詢室等資源;學生文體活動方面,可以依托音體美教研室等資源;其他相關工作還可通過學校依托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網絡、媒體等進行資源對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2)社區資源體系。學校不能獨立于社會之外,學生也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因此,社區能為班級工作的開發與實施提供豐富的資源。首先,社區特色文化歷史資源及建筑自然環境等作為班級主題活動的主要內容;其次,社區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基地。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以社區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調查并形成調查報告,社區自然成了班級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最便利的資源提供者。
(3)家庭資源體系。家庭作為教育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勇于承擔教育責任,并提供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積極配合學校教育這樣才能對教育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信息時代能夠幫助班主任更好地聯系并協調與家長的關系,指導家庭對教育采取一種“動態適應”的充分投入,協調與教育主體的關系,并充分發揮協作力量。
(4)信息資源體系。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班級信息資源體系不僅可以提高班級管理的工作效率,還可以廣泛獲取相關信息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務。班主任可以通過信息資源體系更合理地評估學生,通過信息資源技術及相應的考評體系來提升班級與學生的適應能力與成長能力。借助信息資源體系為班級管理服務也將是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必然趨勢。
4.班級健康文化的培育
優秀的班級文化表現為班級全體成員的整體精神、道德準則、價值標準及管理方式的規范。學生都意識到自己作為班級的一分子,要維護班級、學校的聲譽和形象。班級文化建設工作應該是上下貫通的,班主任和學生既是班級文化的倡導者、實踐者、傳播者和捍衛者,也是班級文化的發起者和變革者。
班級文化建設分為表層、中層與深層。表層的建設包括班級環境美化、日程行為規范等等。中層的建設主要是班級制度的制訂與實施。深層的班級文化是班級中每位學生心中共同的信念,包括班級價值觀、班級凝聚力、班級精神、道德規范、文化傳統等等。班級精神既是一種個性化非常強的文化特征,又都有一些中心要求,如:愛國精神、創新精神、競爭精神、服務精神、團結精神、民主精神等等;也存在很多的共性,如爭取最好、尊重每個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為班級出謀劃策,尊重每個學生的勞動成果、支持創新、允許失敗,動員全體學生、認識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學習目標和堅持不懈、終身學習的意識等等。
本文反思傳統班主任工作及其缺陷,認為新時期班主任工作應變傳統的家長式平面管理為平等式人本管理,立足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班級管理制度奠基、班級組織平臺搭建、班級資源體系建立、班級健康文化培育,從而實現班主任工作品質的提升。
[1]張利榮.班主任的科學管理需要張弛有“度”[J].教師教育論壇,2014(08):55-57.
[2]梁志湖.新時代下班主任的職責[J].課程教育研究,2014(05):220.
[3]龔易男.論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音樂教學方法的五維匹配法[J].音樂時空,2014:(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