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強
(呂梁高級技工學校)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此來指導學校體育實踐。應當明確的是,“健康第一”最初是針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指導思想,其起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針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健康不良的實際,毛澤東兩次給當時的教育部長馬敘倫寫信而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示。又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與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此背景下,學校體育率先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呈現出與學校教育的同一理念。顯然,“健康第一”是針對學校教育而言。《課程標準》指出:“重視三維課程目標的構建以及課程結構體現三維課程目標的思想”,《課程標準》正是依據三維健康觀而提出,依照這一理念將課程目標分解為四大領域(2001年實驗稿為五大領域),以“健康”的概念為主線來進行編排,盡可能將“健康”概念的子項收納于體育課程的范圍之內。然而作為“健康”概念,其內涵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進而呈現出多種意義的開放性,《課程標準》中所體現出的健康是體育或課程的核心。從學科角度看,體育的本質并非旨在“健康”。健康與體育不是單一的因果關系,即體育不僅僅是為健康,健康也不僅僅是靠體育獲得。把體育課改為體育健康課是一種唯理性誤解。體育與其他獲取健康的手段(營養、醫療、衛生、環保、優生等)不同,它是靠運動的方法,即采用身體練習達成。目前我們對運動的認識還很不充分,甚至還非常盲目,因此局限了其增進健康效益的客觀性。
體育對健康的作用是輔助性的,一個人健康出現問題首要的不是通過體育解決,使體育來承載健康確實是心靈雞湯式的無能的遁詞和自我麻醉,實際上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任何人都不能從根本上控制健康。對于體育而言,是人們主動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改善調節生理生化的同化異化過程,以此來推進優化生長發育以及推遲衰老過程,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優育優種的效果,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而減少疾病。健康從醫學角度的定義是機體生理生化指標,身體機能正常。應當明晰的是“健康”并不意味著具有“運動能力”,即便醫學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也存在“柔弱的健康”的情況,具備運動能力得到的才是自信剛強具有活力的健康。體育對健康更要生活化,機體具備適應生活的能力并在生活中有精力從事非功利性的活動,這才是體育對健康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在《課程標準》(高中)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愛好在學校確定的范圍內選擇學習項目,以充分體現課程的選擇性特征,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課程標準》強調:“目標引領內容和方法”,即期望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學習所達到的學習結果,以及主要是建立目標體系和標準,這也說明體育教師有自主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權利。以上兩點形成這樣一個事實:“今后體育課,學生愿意學什么就學什么,老師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對于學生層面而言,絕大多數學生斷然不會否認體育的價值,但態度與行為的脫節必使其難以真正參與到體育中來,體育課中出現的“放羊”現象,并非老師沒有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即使在分組輪換的教學當中,沒有教師指導教學的小組便惰性十足、一盤散沙,“自由”于課堂,能忠實于執行教師指令的同學寥寥無幾,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實行班級授課制的教學中,如何做到使每個學生想學什么就學什么呢?
對于教師層面而言,體育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如果沒有對選擇教學內容的監督,教師會如何選取?再者選擇教學內容還決定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一個不會游泳的教師無論學生如何喜歡游泳,他斷然不會以游泳作為教學內容。要承認體育教師之間的差異以及專業教育的差異和學科特點,從而使教學內容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長此以往會影響到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體育教學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針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課程專家斯股豪斯(stenhouse)認為:課程發展說到底是關于教師的發展,沒有教師方面的變革就不可能實現課程的變革。
《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3 指出: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對此的解讀是:如果學生感到體育課的教學枯燥乏味,體驗不到樂趣而痛苦,就不會積極參與體育學習,并厭惡體育課。運動只有給學生帶來快樂,才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并有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這一提法有過分強調樂趣的傾向,認為“樂趣是學生從事體育的前提和基礎”,這實際上與認識的發展過程“實踐—認識—實踐”相悖,運動參與的遞進的邏輯關系是“參與運動的行為→體驗其中的樂趣→進而形成對運動愛好和運動習慣”。學生體育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通過教育逐漸培養起來的。體育興趣的特點是它必須克服種種困難、障礙,在掌握運動技術、提高運動能力、發展身體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世上沒有抽象的體育興趣,任何體育興趣都有某種體育項目和運動技能技術的指向,不學習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能,不可能有濃厚的體育興趣。體育課上,培養興趣與滿足興趣不能等同,培養興趣是一個艱苦的教育過程,培養興趣不是反對吃苦。體育運動是一種刺激性運動,伴隨著理性的增強和豐富切實的心理體驗,真正的體育興趣是以挑戰性和實際體驗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激情相伴隨,教師需要采用適當的教育手段,而滿足興趣是一個隨意性很強的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它的假設前提是學生已經具備了體育興趣。在學生的體育興趣不穩定,甚至無興趣的情況下,最終就上成了“放羊課”。參加體育活動是需要較強的自發性和反復進行耐心練習的。沒有經驗,便無興趣;沒有客觀,就無主觀。
《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應創設民主、和諧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情境,有效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與傳授式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都主張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發性——強調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使強制性的死板的教學方法轉變為生動活潑的教學,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是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體現。
建構主義體育教學對體育教師提出較高層面的知識要求,教師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體系的要求較傳統體育教學要高,為此會耗費很大的精力,知識面的要求更加廣泛,會給體育教師的工作能力帶來極大的挑戰,從而使體育教學表現出部分教師在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時候出現了極端化現象,如自主成了自流;毫無價值的常識性教學問題竟成為合作學習中小組討論的對象,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機械化。
在附錄案例二,列舉了“在跳長繩教學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義和能力”的案例,教學步驟有七條。其中,學生討論與分析影響本組跳繩成績的原因,包括個人的跳繩技術、同伴間的協作沒有將具體的內容列舉細化,著實應當將以中學體育課的學生討論與分析的發言、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之間的幫助分別詳細列出,真正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對于教師指導和幫助要以“準確、協調、經濟、緩沖”為分析依據。
從以上環節可以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對處理教材的要求很高,否則會出現過分重視現象,真正練習的時間減少,教學過程“頭重腳輕”,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也不符合“精講多練”和技能教學“粗略掌握、基本應用”原則。長此以往則會導致形式主義。把一個操作性應用生化成一個形式化和機械化的教學流程,有些過分重視現象,可能造成浪費和束縛。任何指導性的意見必須重視主觀事實、符合客觀現象、體現本質特征、行為體現效益,理論的融通必須建立在尊重實踐、確實對實踐有所助益的基礎上,任何理論都必須承載實踐者的行為價值和利益價值,真正具有明晰的思維向度和意識水準以及科學、簡便的操作可能性。因此,“守住體育學科的本來面目”“守住動作技能學習的基本規律”“守住體育課堂教學的底線”是值得體育教師深思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吸取了當今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符合改革的方向,對學校體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某些關鍵點在理論的融通上尚需考究,倘若不然,邏輯必然混亂,方法難言正確。
[1]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說明與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3(03):15.
[2]季瀏.深化我國基礎教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關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10):4.
[3]盧元鎮.中國學校體育改革路向思考[J].體育學刊,2007(11):4.
[4]張亞平.《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中體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內涵特點[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02):22.
[5]毛振民.對第八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后一階段)的展望與預測[J].中國學校體育,2009(09):24.
[6]柴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體育教學中要深思慎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8):107.
[7]朱培彰.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成績與問題反思.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02):84.
[8]劉昕.建構主義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適應性與不適性[J].中國學校體育,2008(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