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芹
(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分院)
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精髓,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的一貫追求。 就目前大專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而言,基礎差、厭學,這就要求教師結合生源的特點,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 在大專院校,數學教師如何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在認真思考、研究、積極探索的問題。
教師教書要學會駕馭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課本知識是“ 死”的,教師應把課本當成知識點的范例之一,而不應當成知識點的唯一,教師平時應注意捕捉本學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便備課時增添“ 活教材”,充實課本設計教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用木料做圓木盆如何下料這個實際問題來激發學生對圓的有關知識的興趣, 用蓋房墊地基計算需用多少方土,來激發學生學習體積知識的熱情等。 對于難點知識,備課時教師要有預見性,提前準備“ 活教材”,化難為簡來輔助教學。 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注意應不斷充電,博覽群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便備課時運用,“ 活教材”得心應手,恰到好處,從而把死的公式、課本變成學生容易理解、容易弄懂并且能夠運用的“ 活教材”。
興趣是動力因素之一,不提高學生的興趣,就學不好數學,教師不僅要吃透教材,充分備課,講課也應抓住一個“ 活”字。 課堂是教學的關鍵。 課堂上只有教師認真講、 學生虛心聽是不夠的,教師應把“ 死課堂”變為“ 活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動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 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常常變抽象的數學知識為日常生活趣事,結合實際激活課堂。 比如:在講“ 比例線段”時,先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每個星期一早晨我們都升國旗,誰能用“ 比例線段的性質”計算出國旗旗桿的高度? 同學們開始動腦,踴躍搶答,積極想辦法,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類比課本例題,“ 兩個物體在同一時刻,高的比等于他們影長的比。 ”讓學生分清這一實際問題中有幾條線段,是哪幾條線段成比例,學生很快就利用“ 比例性質”計算例題的方法找出求旗桿高度的方法。 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積極性高,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知識記得牢固,又能結合實際,培養了學生數形結合的思維和類比推理的能力,效果極佳。
課堂教學一要面向全體學生,因人施教,分層次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不同程度的個體均有所提高;二是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訓練,使他們存在的問題充分暴露,對癥下藥,從而使學生不斷進取,不斷自我完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 比如對于書本上的問題,不采取教師包辦逐一講解的方法,而是逐個給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把題意弄明白,特別是在“ 已知”條件中,引導學生思考并發現已知條件中是否有隱含條件,防止學生急于求成而忽略某些條件造成誤解。 鼓勵并幫助各層次學生去分析,并找出自己獨特的解法或微小發現, 使全體同學都處于積極探索狀態,加強巡回指導,注意搜索各個思路,對基礎好的學生主要發現他們有沒有異于課本的獨到見解和方法,必要時酌情給予啟示。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激發意向、啟迪思維、解答疑點、指導方法,使學生領略方法,掌握知識,提高興趣,發揮創造力。
另外,有時也可采取讓學生執教法,讓師生角色易位,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講解與闡述,不僅發現他們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甚至可以發現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思想觀念,從而能更深層次地挖掘,剖析他們產生問題的根源,不僅可處理問題,而且可以對學生解題技巧給予點撥與指導,從而達到“ 授之以漁”的目的。
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 理解—掌握—運用”的過程,課堂上學了課下還得鞏固,怎樣鞏固呢? 只把學生放入題海中顯然是不可取的,我認為教師布置作業除課本上習題之外,還應留些“ 活”作業,根據所學內容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進行實際操作或訓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真正使其掌握鞏固所學的知識。
新時代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施教者必須打破傳統的從教模式,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問題實際出發,必須面向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課堂參與能力,抓住一個“ 活”字,使數學教學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教學,而是使人興趣濃厚,看得見、學得懂的有趣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