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紅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第六中學)
生物學高效課堂,是指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的課堂。它既包含教師層面,更離不開學生層面。高效課堂的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就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中的觀察能力有如下體會。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命現象,只有教會方法,學生才能看得更快、更準、更透、更深。如,教學《鳥卵的結構》時,指導學生采用順序觀察法,按部位從外到內部依次進行。先觀察卵殼、卵殼膜、卵白,卵黃,胚盤等,根據觀察的結果,歸納鳥卵的結構。而在教學《種子結構》時,指導學生運用對比的觀察方法,對玉米和蠶豆兩個對象“觀同求異”“觀異求同”。學生在短時間內就總結概括出兩種種子的相同點都有種皮和胚,而不同點則是子葉的數目不同,營養物質的貯藏方式不同。
不同的實驗,具有不同的實驗目的,在實驗前,學生只有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室內“放羊”的現象才不會出現。學生活而不亂,例如,顯微鏡使用的實驗,學生在教師對好光線的顯微鏡下尋找圖像,在很短時間內就觀察到了清晰的物像,很多學生就認為實驗成功了。這時,我輕輕變換光圈,或轉動反光鏡,或更換目鏡,再讓學生觀察實驗結果時,很多學生有疑問了,實驗結果怎么變化了,甚至沒有了,不知道為什么。此時,我沒有急于解答學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重溫本節課的實驗目的。“學會規范操作正確使用顯微鏡。”此時學生明白,顯微鏡下找到清晰的物像,只是完成了實驗的一部分,從取鏡開始的一系列規范操作,自己還沒有完全掌握,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聚集到從開始到最后一系列的規范操作上,明白了物鏡的選擇影響觀察結果的原因,不同光圈的選擇方法,顯微鏡利用光線工作的原理。學生的觀察能力大大提高,不僅課堂上輕松完成了實驗,而且能舉一反三,學生能夠用得得心應手。
實事求是地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是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比如,模擬“探究皮膚是一道天然保護屏障”的實驗時,學生選擇了四個新鮮表皮完好的蘋果,做了四種不同的處理,放置在相同的環境中觀察,按預期的實驗結果,果皮完好的蘋果不應有問題,果皮破損的蘋果,用酒精涂抹過傷口應該比沒有任何處理的蘋果腐爛面積小。可學生實際觀察到的情況卻很復雜,有的小組果皮完好的蘋果有腐爛的現象,有的小組觀察到用酒精消毒后的蘋果反而比沒有消毒的蘋果腐爛面更大。小組的學生不敢記錄本組的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了,此時,教師告訴學生要尊重客觀事實,真實記錄,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真實現象與預期結果進行對照,分析造成的誤差,可能蘋果本身內部出現問題,實驗開始時還沒表現出來,觀察結果時內部的問題剛好突現。實驗使用的酒精符不符合要求,是否過期影響了實驗結果,學生通過分析,再進行驗證,找出了原因。明白結果與預期相悖并非實驗的失敗。
與課內實驗相比,課外實驗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加強烈,學生自覺投入,更能培養學生實驗觀察的主觀能動性。如,學習“動物的行為”的內容:后天性的行為是生物在后天生活的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而學習建立的一種行為,是可以訓練形成的。課后我組織學生開展蚯蚓走迷宮的訓練實驗、小雞找食物的訓練、小狗算術題的訓練等,學生興趣極高,積極主動,嘗試使用不同的訓練方法,實驗觀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通過課外實驗,既鞏固了課內的知識,又對不同生物學習有了更具體、更直觀的感受,深化了課堂知識,使課堂效率達到最優化。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方法還有許多,如何把生物課上得妙趣橫生,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還有待于自己向他人不斷學習,不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