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玻
(重慶市開縣巫山鎮中心小學)
近幾年,我國悄然興起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即群文閱讀教學,簡稱“群文閱讀”。意思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展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而“群文閱讀”就體現了這一點。
我是在最近一次關于“群文閱讀”的培訓中才真正接觸它,當我培訓完之后,我才發現“群文閱讀”有很多地方優于“單篇式教學”。比如,一些常見現象:學生不愛閱讀,怕做閱讀題,講了的課內閱讀,到考試時有的學生還是不會等問題,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是不會出現的。所以,經過那次培訓以及閱讀了一些關于群文教學的資料,我對“群文閱讀”有了一定的認識。
目前,我們的語文課堂大都還是處于“單篇內容分析式”教學,幾堂課下來就圍繞一篇文章研究,從字詞到句段,再到謀篇直至中心思想。外加在課中還有老師“炮轟”似的問題,弄得學生“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常常一堂課下來,老師教得“茍延殘喘”,學生學得“人仰馬翻”。即使這樣,老師還是“窮追不舍”,并美其名曰:趁熱打鐵,即課后要布置閱讀訓練題以及小練筆等一系列閱讀作業。久而久之,學生望而生畏,不喜歡閱讀,沒有閱讀的習慣,這太正常了。所以,反觀我們自己的教學經歷,學生的這些壞習慣,其實是我們自己“灌”(慣)的。
而“群文閱讀”則打破了單篇分析式教學,從而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發生改變。在群文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沒有過高要求,沒有太多復雜問題,學生只是靜靜閱讀,對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疑惑做批注,而教師則是巡視、指導、輔助、傾聽,并和學生一起閱讀,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集體構建,達成共識。一堂課下來,學生大部分時間沉浸在閱讀當中,沒有“外因”的干擾,如此輕松的閱讀課堂,學生怎能沒有興趣?學生怎能不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隨著知識社會的到來,時代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要求學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并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而當前的單篇教學根本達不到這些要求,就拿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來說,課標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別說課外,就連加上課內所學的文章都沒有達到40萬字。“群文閱讀”的不同在于,學生在一節課內可以讀很多篇文章,這既增加了閱讀量,開闊了視野,又讓學生在一節課中始終保持著新鮮感,特別是在橫向結構的比較閱讀中,學生會不斷地涌現出質疑和發現。時間長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就慢慢形成了。有了閱讀的能力,掌握了閱讀方法,適應社會沒有問題,適應考試就更沒有問題了。
“群文閱讀”是以一定議題為依托,以粗讀、略讀為主,以分享感悟為核心,以探索發現為樂趣的教學方法,課上學生的主動閱讀應占很大比例。這就意味著老師講的話不能太多,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把時間留給學生閱讀;問題不可以過細過碎,也不能發起太多的討論或是感悟;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把握難點,千萬不要面面俱到,一定要學會舍棄。“群文閱讀”要發展“讓學”,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另外,還意味著不能將“朗讀”“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沈大安老師曾指出:“把課堂上大量寶貴的時間用來練習有感情朗讀,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時間運籌上的一個失誤。”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讓學生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同時這給我們語文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果要讓我們的學生讀“一群”文章,那么我們老師就要去讀更多的文章,以此來豐富自己的閱讀積累,達到師生共同回歸閱讀本原。
據有關權威人士透露,“群文閱讀”必將是語文教學的走向,這是一場語文教學的革命,革命需要堅持和嘗試,作為一位平凡的一線教師,見識和學識尚淺,還需要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學習、積累。
李開忠.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