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陸紅梅,姜曙光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逐步推進,中國城市化率加速增長期將持續到2020年。屆時中國城鎮人口將占總人口的65%,預計未來10年內將有1.6億左右的新增城市人口,其所帶來的住宅、交通、公共建筑等基礎設施的需求無比巨大。這對于高等學校的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但是,由于弱勢區域高校建筑學專業起步較晚,綜合實力較弱,設備、師資等實力不足,如何培養適應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適用型建筑設計人才,是目前弱勢區域高校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值得探討的問題。
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頒布的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中,明確了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需要,具有扎實的建筑學專業知識和設計實踐能力,具有創造性思維、開放視野、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具有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設計單位、教育和科研機構、管理部門等,從事建筑設計、教學與研究、開發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目前,我國弱勢區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市建設以中、小城市為主。因此弱勢區域高校應根據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點,以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明確的培養目標為基礎,合理的定位本校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即主要培養滿足中、小城市建設的需要,具備以中、小型建設項目為主的建筑設計能力,掌握相關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和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原理,了解相關建筑工程技術知識,具有創造性的設計思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文化傳承理念和人文修養的復合適用型人才。培養的學生就業方向主要在弱勢區域建筑設計單位和規劃部門,也可以從事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為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為弱勢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復合適用型建筑設計人才,要求具備全面、綜合的建筑設計知識。因此,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應以建筑設計課程為核心課程,其它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應緊密圍繞以提高建筑設計能力為目標而設置,各門課程之間相互銜接,內容上相互補充整合,形成以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專業課程的具體設置可分為以下4個模塊:①建筑學科基礎課程模塊,其中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如美術、設計基礎、畫法幾何、力學等課程)和社會人文方面的拓展基礎課程;②建筑設計專業課程模塊,以建筑設計課程為核心課程,涵蓋了建筑設計原理、建筑構造等專業課程;③建筑相關技術課程模塊,包括建筑物理、綠色建筑技術、建筑設備等有關建筑工程技術的課程;④人文修養和歷史文脈課程模塊,包括中外建筑史、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建筑等有關人文素質與美學修養的課程。
對于培養復合適用型的建筑人才來說,專業課程的4個模塊將建筑知識體系在保持前后貫通的基礎上做了階段性的分解,形成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漸進式專業課程體系。在一、二年級加強專業基本功訓練,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進,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后三年突出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逐步掌握不同類型的建筑設計要點和方法,不斷提高建筑設計能力,拓展學生的專業素質與研究視野,以促進學生創新為主導,突出實踐教學課題的特色化與多樣化,為學生將來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建筑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經濟、社會、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方方面面。注重人文修養和文化底蘊的培養,對于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弱勢區域高??赏ㄟ^以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文化底蘊:①在課程設置上,開設美學、心理學、藝術鑒賞、中西方文化史等有關人文素質和歷史傳統的課程,培養學生對各個人文領域的廣泛認識,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文化底蘊;②在專業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人本”觀念,營造人文氛圍,引導學生在設計創作過程中融入城市文脈、歷史傳統、人的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內容,形成具有“人本”觀念的創造性思維,并融入建筑創作中。
此外,弱勢區域高校還應加強有關本區域地域文化、人文風俗、歷史傳統等方面的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建筑地域性的設計理念,并融入建筑設計實踐中,使得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得以發展。一些區域高校的建筑學專業在建筑地域性方面的教學實踐是值得借鑒的,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教學中基于西北地區這一背景,注重傳承歷史,培養學生的尊重自然、注重人文、勇于創新的理念,并將其融入創作思維中;西藏大學將藏式建筑融入本科的教學體系中,形成了藏式建筑特色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對藏式傳統建筑文化的理解,為學生今后在西藏進行建筑設計奠定基礎。研究與實踐具有區域特點的建筑設計理念,必將對弱勢區域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的培養提供有益的幫助。
建筑設計是一項具有生命力的、復雜的特殊工作,需要建筑設計人員通過不斷的自我創新、自我完善才能賦予建筑設計長久的生命力。弱勢區域高校培養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的創新能力,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應轉變傳統的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老師角色由教學主體轉變為教學過程中的協助者、引導者,啟發和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并解決問題。學生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教學中的主體,能夠主動地根據老師下達的設計任務,查閱相關資料、制定設計進度安排,并進行實踐設計,最終完成專題設計的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學習,一起合作解決問題;其次,開設以授課、講座、討論或實踐等多種方式的有關創新與批判思維、能力和方法的相關課程,構件創新訓練單元,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構思表達和綜合協調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創新活動(例如建筑設計競賽、優秀作品匯展等),營造相互交流和競爭的良好的學術氛圍,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發揮。
建筑設計是一門帶有強烈藝術性質的工程技術學科,是功能、工程技術和美學法則在規定經濟條件下的結合。這就要求建筑設計人才不僅具有相關的藝術人文素質,還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術素質,即建筑物理、建筑結構、建筑設備、建筑材料、建筑經濟等方面的工程技術知識。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只有具備了這兩方面的素質,其建筑創作的藝術性才能通過建筑結構的可能性、建筑構造的合理性、建筑材料的適應性、建筑施工的可行性、建筑設備的配套性等方面得以實現,否則其建筑創作都是空談,無法實現。此外,隨著近幾年資源與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建筑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區域氣候特點與建筑節能、綠色建筑技術、傳統材料與新材料的應用、綠色能源與建筑一體化等已經成為建筑設計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作為合格的建筑設計人才,應具備時代意識,適應建筑設計發展方向的調整,密切關注建筑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探索以可持續發展為主導的建筑設計新內涵。
弱勢區域高??蓮囊韵聝蓚€方面來培養具有工程技術綜合素質和時代意識的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①開設有關工程技術和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等方面的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例如建筑結構、建筑物理、建筑設備、建筑材料、建筑節能技術等課程,通過學習這些課程,使學生掌握相對完整和系統的建筑工程技術和建筑節能技術知識體系,使得其建筑藝術創作通過建筑技術得以實現,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工程技術實踐和本學科科學研究活動,并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科技實踐等方式,結合本區域氣候特點和工程實例,使學生了解建筑材料、建筑節能技術等方面的最新前沿動態,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時代意識。
建筑學是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區域高校培養的建筑設計人才步入工作崗位后,應能夠承擔并完成相關的建筑設計工作。為了使學生畢業后盡快的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區域高校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顯得特別重要。弱勢區域高??蓮囊韵氯齻€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①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以形象直觀的方式深化和鞏固課堂知識。例如,在低年級開設的建筑測繪、建筑模型制作、多媒體技術基礎等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強了對建筑功能、形式與空間的理解,同時鍛煉了三維表達能力,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高年級安排的設計院實習和畢業設計,可以進一步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
②加強校企聯合,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資深建筑師走進高校,參與建筑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資深建筑師的工作經驗往往能直接反映出當今建筑技術發展與人才素質需求。他們對高校教學活動的介入,可以彌補專職教師在教學中偏理論化的教學內容,使得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③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建筑設計課程,其選題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應盡量結合實際工程進行“真題假做”,由學生自己去實地調查,了解區域規劃和設計意圖。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有利于學生了解實際工程方案設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對工程項目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從事實際的設計工作做好準備。
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不僅要具有綜合的專業知識體系、人文藝術修養、創新實踐能力和時代意識,還要有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才能滿足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從建筑職業的區域需求出發,培養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是當今高校建筑學專業教育的根本。弱勢區域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培養是一項復合工程,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建筑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動態的。因此,弱勢區域高校復合適用型建筑人才的培養體系需要不斷的實踐、修訂和完善,要根據不同時代的要求,培養適應本區域、社會的復合適用型人才。
[1]趙祥,王亞莉.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2]朱紅靜.建筑學專業適用型人才培養初探[J].城市建筑,2013(16).
[3]劉顯成.建筑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J].安徽建筑.2007(1).
[4]郭曉君.新世紀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向[J].高等建筑教育,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