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濱,劉東英
(1.河北經貿大學 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2.河北經貿大學 學位辦,河北 石家莊 050061)
在農產品傳統分段流通的背景下,中國政、學兩界對通過供應鏈管理整合農產品流通給予厚望。近年來政府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進農業產業化,實質上都是在整合與優化農產品供應鏈(劉兵,2013)。盡管如此,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整合性的質疑依然不斷。分段性是農產品物流的重要特點(黃祖輝,2005)。農產品的流通體制是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是一條效率低的斷裂鏈或局部的短鏈(李季芳,2007);農產品供應鏈參與成員各自為政、缺乏整合,集約化、聯盟化的渠道鏈條缺失(趙曉飛,2012),形成一個分散的、斷裂的、效率低下的網絡(甘小冰,等,2013),農產品供應鏈遠未形成(紀良綱,劉東英,2011)。
從目前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研究來看,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途徑主要集中于整合主體、關系構建、利益分配等方面。諸多學者對優化農產品供應鏈也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但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運行不僅需要企業間關系穩定、利益協調,更需要構筑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筆者從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所不可欠缺的資源視角出發,著眼具有排他性、差異性及價值性的獨立資源以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為優化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提出新思路。
獨立資源是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經營組織的獨占性資源,權屬明確并具有一定排他性的資源。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可以憑借獨立資源的差異性特征進一步培育企業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影響力,更有利于形成以該資源為核心的鏈路擴張發展狀態。可見,獨立資源具有了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特性基礎。
就獨立資源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分布而言,因農產品流通環節、經營組織不同,各獨立資源又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其主要包括以下兩大類別:
一是地理資源。地理資源主要是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具有地理依附特征的資源類別,其一般表現為交易場所(含虛擬網絡場所)、生產區域等。地理資源主要表現為地理資源的實物本體不能朝向生產商或交易商移動。也正是地理資源的這種不可移動性,才決定了農產品流通活動地點固定和區域固定的特征。而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也只能依附在固定的地理空間上來進行農產品流通活動。
二是權利資源。權利資源主要指依附于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的各種組織權利,其一般表現為經營組織的經營許可權、商標權、專利權等。權利資源僅歸屬于持有資源證明的個人、企業或組織,確保每一個權利資源持有人對應一個真實的資源產權權利人。資源的權利變更跟隨資源內容的變更而變化。
統一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經營統一原則,指農產品流通各經營組織的獨立資源運營協調統一,各組織的經營業務與獨立資源的運營要統一;獨立資源制度、權益體系的統一性原則,獨立資源的制度、權益體系的統一有利于對獨立資源配置效率的評價與監管。
有效性原則是指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獨立資源等進行鑒別,確定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后適合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的戰略發展目的,從而優化整合后的農產品流通質量。而對于整合后的獨立資源來說,需要進一步確定獨立資源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效益穩定性,其運營風險是否在經營組織的控制范圍之內。
基于獨立資源的農產品供應鏈整合必須在遵循獨立資源統一性基礎之上保持獨立資源運營的靈活性。防止農產品供應鏈整合過程中的權力過分集中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對農產品市場流通環境反應遲鈍。另外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時被整合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對于獨立資源運營方式的選擇要在靈活性基礎上堅持一定的強制性,即如被整合的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的某些資源運營方式優于獨立資源擁有方,則進行獨立資源整合的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應該積極吸收其合理部分,但一旦整合后獨立資源的資源運營制度形成,則必須強制執行。
指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應按現代農產品流通的要求,對獨立資源整合的具體運作和資源運營作業流程再造進行規范,確立科學合理的資源運營業績評價標準,并依此進行資源運營具體的運作組織和管理,以降低獨立資源整合成本及損失,提高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獨立資源整合質量。
4.1.1 規模經濟動因。就獨立資源所有者而言,其在農產品流通經營過程中同樣具有追求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的動力。首先從內部規模經濟而言,獨立資源所有者擁有擴大獨立資源規模的內在動力。具體來說,其著眼于內部規模經濟的動力主要包括圍繞獨立資源的專業分工與協作的經濟性、農產品流通成本的節約、農產品流通技術開發及優化的經濟性、規模管理效應、融資成本節約效應、抵御經營風險能力的提升等。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獨立資源的規模經濟可以通過兼并、收購、融資擴股等方式來實現資源規模的擴張,如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交易場所、生產區域等地理性資源就可以通過類似方式實現內部規模經濟。其次從外部規模經濟而言,獨立資源所有者有動力通過借助與公司、機構及基礎設施之間的聯系而獲得規模經濟。具體來說,擁有獨立資源的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著眼于外部規模經濟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通過農產品流通業內的合作與協作、基礎設施的共享、農產品流通輔助行業的培育等方式直接作用于農產品流通行業,從而形成農產品流通的外部規模經濟;二是通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支撐農產品生產及加工行業發展,從而形成借助其他產業拉動農產品流通的外部規模經濟。
也正是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獨立資源所有者存在對于內部規模經濟及外部規模經濟的追求動力,這就使得獨立資源所有者具有了以獨立資源在農產品流通上下游或同業間進行整合的動力。
4.1.2 優化配置動因。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獨立資源所具有的排他性和差異性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兼具了資源的稀缺性。但也正是這種稀缺特點決定了任何一個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這種有限的獨立資源合理分配到農產品流通的關鍵環節中去,以實現獨立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獨立資源耗費提供出最適用的農產品流通產出。
而就獨立資源所有者而言,其在農產品流通經營過程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如何更好的優化配置獨立資源。農產品流通中獨立資源的所有者作為農產品流通的經營主體必然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流通經營活動。獨立資源所有者要使其在農產品全鏈流通過程中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就必須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及能力優勢,否則在全鏈競爭中就會處于被動地位,可能只能獲得較少的收入。但對于獨立資源所有者而言,其與其他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所擁有的獨立資源,而這一兼具稀缺性的獨立資源,無疑也是其擁有者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有力基礎。這樣,獨立資源所有者作為農產品流通的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則會具有較強的能動性積極地優化現有資源,特別是基于獨立資源來構筑競爭優勢,改進資源管理及運營方式,以提高其自身的生產率。
基于獨立資源來整合農產品供應鏈需要分步實施,逐步實現。其中,整合機會的識別是整合實現的前提,信任機制的建立是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基礎,整合方式的匹配是獨立資源整合的核心,信息共享是農產品供應鏈運行的保障。具體來說:
4.2.1 識別整合機會。整合機會的識別就是尋找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擁有獨立資源的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能夠與哪些經營組織進行整合,從而構成農產品供應鏈。基于獨立資源能否有效整合農產品供應鏈關鍵要看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與獨立資源擁有企業間資源的組合與配置能否有效適應農產品流通環境變化,獨立資源在企業能否發揮集聚效應實現市場價值的增值,基于獨立資源整合后的農產品流通過程能否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單位運行成本等。
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是否可行,主要在于資源所有企業與被整合企業間在整合前后流通效益及流通成本是否產生明顯改善。如果獨立資源所有企業整合其他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后的流通效益超越企業單獨創造價值之和,或者整合后企業間農產品流通成本低于企業單獨流通組織成本之和,則說明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具有理論上的機會,反之則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間不存在整合機會。
4.2.2 確立信任關系。獨立資源本身具有排他性。要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則需在明確整合機會的同時,進一步要確立農產品流通企業間的相互信任關系。特別是在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擁有獨立資源的經營組織,如擁有的商標、品牌等權利資源以及自己的交易場所、生產區域等地理資源的專業合作社、市場中介、中間商等經營組織,往往與農戶及其他中間商之間并沒有形成密切的合作關系。組織與農戶間、組織與組織間制式化的交易行為無疑拉大了經營主體間的距離,信任機制也難以確立。而確立經營主體間的信任關系又恰恰是整合農產品供應鏈運行的前提,是農產品供應鏈順利運行的支柱。這就使得農產品流通組織之間的信任機制成為了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基石。
當然,信任與責任是對等的。擁有獨立資源的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要整合農產品供應鏈,也意味著獨立資源所有者將允許被整合經營組織在整合狀態下獲得對獨立資源的使用權,如對商標、品牌的使用,對交易場所、生產區域的介入等。而這也要求被整合企業必須從維護組織間信任關系的基點出發,嚴格履行使用獨立資源過程中所應遵循的義務并承擔相關責任。否則,如果雙方不信任,或者產生事后違規行為,都將造成企業額外的費用或分散其經營的精力。
4.2.3 明確整合方式。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實質上是以獨立資源為紐帶鏈接農產品流通全鏈,同時也是獨立資源所有者將獨立資源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進行鏈路共享,并進而實現鏈路控制的過程。隨著農產品流通范圍的逐步擴大和流通內容及方式的進一步深化,農產品流通獨立資源配置中存在著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秩序混亂、布局不合理、經營粗放、破壞市場環境等。選擇合適的獨立資源整合方式事關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行效率。
一般而言,整合方式決定了整合的深度,而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同樣如此。就獨立資源整合的具體方式而言,可以分為戰略層整合、戰術層整合和業務層整合。戰略層整合主要針對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具體方式包括整體兼并、收購等形式;而戰術層整合主要側重于規劃局部性、短期性、具體性問題,具體方式包括參股、聯合、托管等形式;而業務層整合主要側重于具體操作業務間的協同整合問題,具體方式則以承包、合作協議等形式。要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流通,就需要結合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間信任關系狀況,采取匹配的整合方式實現獨立資源配置的集約化、規模化。合理的整合方式是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
4.2.4 實現信息共享。實現信息共享是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保障,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力推進農產品供應鏈整合進程。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需要獨立資源所有者的意愿推動,需要對被整合農產品流通企業信任關系的確立,需要獨立資源所有者與被整合企業緊密互動明確整合方式、推進整合。而這些內容能否順利進行則取決于農產品流通企業雙方的信息分享程度,特別是獨立資源所有者對被整合企業的信息掌握程度。信息共享則是農產品供應鏈整合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二是有力維護農產品供應鏈運行。基于獨立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后,獨立資源所有者仍將對整個供應鏈負有運行監控責任,而被整合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則負有有效利用獨立資源的義務。因而,信息共享更需要在雙方企業間得到執行。
“集群”本來是用于描述某一特定區域內存在的大量作業技術密切相關的企業及相關組織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這里筆者之所以提出集群整合模式主要著眼于獨立資源中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理資源類型及其所表現出的差異性特征,認為要以獨立資源,特別是地理資源來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就需立足于具有差異性的地理資源,通過在空間上形成集聚以構筑在價值鏈上的競爭優勢,進而達到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目的。集群整合是獨立資源在農產品流通戰略層面整合的有效機制,集群結構決定其功能及其在全鏈中的地位,而集群的功能和運營效率是形成農產品流通能力和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集群整合模式主要是獨立資源所有企業通過地緣和業緣聯系,形成一個由完善、發達的供應商,有經驗、挑剔的顧客群,垂直、水平聯系的眾多企業和各個支撐機構之間共同作用,形成知識、技術創新及其有效的擴散系統。由于以獨立資源為基礎的集群內聚集了許多同質和關聯度很高的農產品流通群體,一旦有新的農產品或流通技術出現,很快就會在其集群內部傳播、溢出和滲透。獨立資源集群既可以通過內部的細密分工形成一個近距離的集體(合作)農產品流通網絡,又有利于遠距離的流通機構與集群形成流通聯盟,形成跨區域的密切合作網絡。同時,基于獨立資源的農產品流通企業集群也可利用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區域文化與行業文化背景,為集群內特定知識傳遞和擴散提供條件。
企業聯盟實質上又可以看做是虛擬企業,是一些相互獨立的經營組織通過業務技術連接的、暫時結盟的,成員企業在不同方面貢獻自己核心能力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這里筆者之所以提出聯盟整合模式主要著眼于獨立資源中具有權利屬性的權利資源類型及其所具有的價值性特征,認為要以獨立資源,特別是權利資源來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就需立足于具有價值性的權利資源,通過權利資源在組織間的授權為企業獨立資源外部優化整合農產品供應鏈提供可能。在這一整合模式下,獨立資源所有企業能將經營關注點集中于自身核心資源及能力上,進而優化核心資源,特別是獨立資源的優勢地位及其能力轉換作用。而對于被授權的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則可通過權利聯盟來解決單個經營組織在進行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自有資源稟賦不足的問題,實現對內、外部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整合利用。
基于聯盟整合模式下的獨立資源整合將主要具有以下功效:一是彌補單一農產品流通經營組織資源,特別是獨立資源不足。權利聯盟以權利資源為依托,成員企業能快速選用、組合不同企業優質的權利資源,從而彌補自身資源的不足。二是降低權利開拓成本。外部農產品流通企業可以通過加入獨立資源的權利聯盟整合有效資源來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從而降低單獨開拓權利成本,規避市場經營風險。三是提高農產品流通的優勢。由于權利聯盟成員企業拓展運用權利資源而形成的核心優勢,從而激發出更強的農產品流通能力。
地理資源的整合主要源于農產品在特定區域內進行生產、加工、交易,以滿足農產品原產地屬性要求及對特定加工與交易地點的空間依賴需求。而就基于地理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路徑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在集群整合模式的指導下通過兼并、并購、聯營的整合方式,滿足農產品生產流通對地理資源的需求。
權利資源的整合主要源于農產品生產流通對特許權利、商標品牌、企業商譽等專屬資產的拓展應用需求。而就基于權利資源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路徑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在聯盟整合模式指導下,通過聯營、參股、幫扶協議等整合方式,在權利資源所有企業與被整合企業間建立聯盟式合作關系,拓展應用權利資源所有企業的專屬資源。
[1]劉兵.基于農戶與消費者利益的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3.
[2]黃祖輝.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與制度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4).
[3]李季芳.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07,(1).
[4]趙曉飛.我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1).
[5]甘小冰,錢麗玲,王沿,馬利軍.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一體化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2013,(8).
[6]紀良綱,劉東英.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國流通經濟,2011,(7).